每年春節過后,各類企業招工、用工,總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泉州勞動力就業中心綜合各方信息判斷,今年節后,泉州的用工形勢總體呈供求平衡狀況,但結構性問題突出——制造業企業一線技術工,尤其是熟練技術工依然短缺。
眾所周知,泉州是我省傳統制造業和民營經濟大本營,是全省用工第一大市。統計顯示,常年活躍在泉州的外來工總數超過200萬人。作為一座工業城市,這支外來勞務大軍,是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由此看,廣大外來工、技術工和勞務大軍,對泉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無論經濟形勢景氣與否,年年招工,年年缺工,這幾乎是大部分泉州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常態化問題。那么,該如何看待缺工這一多年來存在的現象呢?
從勞動力供給看,缺工首先是一種常態現象。
經濟學領域有個著名的“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有經濟學家通過測算得出,中國于2012年進入“劉易斯拐點”,勞動力市場呈現整體性短缺。
由于中國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增速的逐年下降,全社會的勞動力供給減少,過去那種“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早已改變。過去,農民工是制造業勞動力大軍的主力,但近年來,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數量也在減少。這樣的勞動力供給狀況下,包括泉州在內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呈現缺工狀況,就十分正常了。
其次,年輕一代,愿意到制造業一線就業的意愿下降。
當前,就業主體人群,內部結構也在變化。隨著60后、70后逐步步入中老年階段,年輕一代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普遍生活在物質較為發達和豐富的年代,很難接受制造業企業較為枯燥的工作環境和狀態。加之當前經濟正在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服務業領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了大批年輕群體。
近年來,網絡經濟繁榮起來后,各種新經濟新業態的大量涌現,成為與制造業“爭奪”人力資源的主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青睞快遞、網約車等靈活就業形式,而傳統的制造業則受到冷落。
從泉州招工、用工形勢看,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也較為突出,那些薪酬較高、福利好、用工規范、配套完善的企業,用工形勢相對占優。相比之下,那些用工不太規范、薪酬競爭力弱、企業員工配套差的企業,則招工難。從這個角度看,用工是一塊試金石,更是企業優勝劣汰和行業轉型升級的抓手,讓優秀的、好的企業脫穎而出、做大做強,而劣質的企業退出市場競爭行列。
包括泉州制造業在內的中國傳統制造業,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再延續過去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盈利模式,已經是“此路不通”。面對逐年嚴峻的用工形勢和逐年抬升的用工成本,必須加快從依靠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方式轉變的步伐,以素質取代數量,加快機器代工模式,以技術進步對沖勞動力要素的相對短缺,這才是解決制造業用工難、用工貴問題的根本之道。(記者何金)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