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環球 >
承擔國家使命 向深海進軍!青島加快謀劃國際海底資源勘探
2022-03-23 10:23:58   來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承擔國家使命,向深海進軍,是青島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深海中心”)組織召開2022年工作會,提出了將加快推動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和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三大平臺”建設,促進深海業務活動與深海資源保存、利用進一步融合發展。同時,加快構建基于“深海一號”科考船的“三龍”裝備作業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深海精細化綜合調查能力。

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海底礦區數量最多、礦種最全的國家。勘探、開發、利用海底資源,青島正加快謀劃海工裝備文章,提高承接國家深海資源開發任務及產業化能力,充分利用國際海底管理局建立于青島的有史以來第一個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提高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海底資源勘探開發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與藍色伙伴關系建設。

青島海洋科考促進深海資源勘探開發

國際海底,又稱為“區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聯合國公約》規定,“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并專門設立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進行管理。

深海中擁有豐富的資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類充分認識和利用的潛在戰略資源基地。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發現的分布于水深4000-6000 米海底,富含銅、鎳、鈷、錳等金屬的多金屬結核,具有商業開發潛力的資源量達700億噸;分布于海底山表面的富鈷結殼,資源量約210億噸;分布于海底的蘊藏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2倍……

除海洋非生物資源外,生活于深海的生物特別是熱液泉區的生物,因耐高溫、高壓、強腐蝕的特殊環境,其基因有眾多特殊價值,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同樣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相較于國外,我國深海活動開展稍晚,但作為后起之秀,發展迅速。其中,青島長期以來的海洋科考工作,對我國國際海底礦區申請工作舉重若輕。

“八五”期間,青島的“大洋一號”科考船入列,作為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極大促進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勘探和研究工作;“九五”期間,我國通過利用“大洋一號”等科考船開展多個航次資源勘查,確定了我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的第一塊約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勘探礦區;“十五”期間及以后,我國實現由單一多金屬結核資源向深海多種資源勘探開發的戰略轉移,在“大洋一號”作為主力科考船、“蛟龍”號作為主要載人深潛裝備的助力下,我國相繼獲得西南印度洋1萬平方千米多金屬硫化物勘探礦區、西太平洋3千平方千米富鈷結殼勘探礦區、東太平洋約7.3萬平方千米多金屬結核勘探礦區、西太平洋7.4萬平方千米多金屬結核勘探礦區。

截至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礦區數量最多、礦種最全的國家。同時,利用航次調查發現,推動了在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工作,已有近百個以《詩經》為依托的命名在國際海底地圖上寫下中國的名字。

推動深海業務活動與深海資源保存、利用融合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加快經略海洋步伐。作為自然資源部在深海活動與能力建設方面的業務中心,2010年12月,深海中心在青島成立,主要開展深海資源勘探與科學考察活動的組織實施、調查船舶與深海重大裝備的運行管理、深海科學研究與技術裝備研發試驗、深海領域的人才交流與國際合作等工作。

此前,深海中心連續組織實施了多個大洋航次任務,航跡遍布中國南海、東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獲取了豐碩的調查成果。近年來,深海中心“深海一號”科考船經多次海試并最終入列,成為大洋科考、海底資源勘探的又一代表。

2021年,深海中心在航次設計、調查能力等方面均獲得新突破,完成了中國大洋60、66、68航次、“蛟龍”號CCS認證海試及深淵區科學應用、萬米ARV海試等航次任務。同時,以“蛟龍”號為代表的數字化運維管理系統基本搭建完成,全面保障了航次任務,裝備運維管理水平和效率實現大幅提升。

相關科考活動的開展,提高了我國海底資源勘探能力,為區域資源選擇、開發奠定了基礎。例如,中國大洋66航次調查區域位于西太平洋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及鄰近海域。本航次主要利用深海淺鉆開展富鈷結殼一般勘探和部分區塊詳細勘探工作,為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評價、第一次區域優選與放棄提供了關鍵支撐。

據介紹,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2022年深海中心將按照能力建設規劃中項目及任務實施方案,有序推進重點工作。開展國際海底區域礦產資源開發規章草案、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BBNJ)國際協定等深海治理相關研究,提供技術和方案支撐。同時,整合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和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建設,打造集深海標本樣品、數據資料與深海業務活動要素深度融合的國家級平臺。

《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亦明確,支持青島“建設國家深海基因庫,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綜合性樣本、資源和數據中心” 。

構建基于“深海一號”科考船的“三龍”裝備作業體系

開發利用海底資源,勘探技術是重要的保證。近年來,深海中心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調動各方力量,加快在海洋探測開發特別是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海洋裝備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其中,以“三龍”為代表的深海運載器系列海洋探測開發裝備已經初具規模,它們分別是以“蛟龍”號為代表的載人潛水器,以“海龍”系列為代表的深海無人有纜潛水器和以“潛龍”系列為代表的深海無人無纜自治式潛水器。

三種類型的潛水器優勢互補,應用范圍涵蓋了海洋探測開發領域的各個方面。其中,載人潛水器(蛟龍)由潛航員駕駛操作,可以攜帶科學家親臨海底目標作業區域,進行最為逼真的現場觀測、原位探測、精細采樣等工作;無人有纜潛水器(海龍)為纜控作業型潛水器,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端遙控控制,根據潛水器線纜傳來的海底影像遠程控制潛水器本體的運動與機械手的精細取樣,其特點是水下作業時間較長,可實現海底精確圖像數據的實時回傳,有效彌補載人潛水器水下作業時間有限的不足,可代替載人潛水器應用于較危險的海底區域;無人無纜自治式潛水器(潛龍)可通過預編程實現潛水器水下自主運動規劃,在水下具有極強的自主性,可搭載各類聲吶以及傳感器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探測、底質判斷、海底水文參數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等任務。

目前,深海中心“三龍”業務化能力建設工作穩步推進。“蛟龍”號技術性能優化項目完成海試驗收,潛水器水下作業效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結構、電氣、機械、控制、聲學等關鍵系統得到優化。“海龍”“潛龍”深海潛水器重大裝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潛龍二號”通過了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績效評審。“潛龍三號”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順利移交到深海中心。同時,完成了海龍系列遙控無人潛水器本體主控制艙等的維護保養和監控動力站與 ROV本體的聯調測試,“海龍三號”ROV移交工作穩步推進。

今年,深海中心將繼續組織實施好本年度大洋航次任務,同時,以“深海一號”科考船作為平臺,發展“三龍”裝備作業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深海精細化綜合調查能力。屆時,將充分發揮無人無纜自治式潛水器的海底探測能力,進行詳細的地形地貌探測,并可根據獲得的地形數據,合理安排載人潛水器或無人有纜潛水器下潛進行精確探測和定點取樣等操作。“三龍”裝備作業體系不僅可用于傳統大洋科考領域,還可在水下救生、沉物打撈、影片拍攝等新型產業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實現我國深遠海開發技術自主可控

當前,中國、俄羅斯、美國、韓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及企業已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合同,獲得了多個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采權的海底資源合同區。不過,因為缺少相對成熟的開采技術,至今都沒有大規模地進行商業開采。

歷經多年發展,國際海底礦產資源正由勘探階段向開發階段過渡,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將實現深海礦產資源的商業化開采。

就深海開發而言,青島具備參與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的良好基礎和先發優勢。在科研領域,集聚了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國字號科研機構,并且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在制造領域,青島擁有中船、中海油等一流的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海工裝備制造產業鏈,具備承接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制造基礎。

進一步謀劃“逐夢深藍”文章,青島正加快提高承接國家深海資源開發任務及產業化能力。2021年,聯合清華大學和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共同組建的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掛牌成立,聚焦解決我國海工方向重大戰略需求、海洋工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加快海工裝備業發展。

與此同時,青島還在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支持,依托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中船集團、五礦集團和在青科研院所,探索組建中國深遠海開發集團,開展深遠海技術裝備研發,解決關鍵卡脖子技術,實現我國深遠海開發技術自主可控。

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與藍色伙伴關系建設

其實,在獲得“區域”資源占有權利的同時,相應國家還必須履行一定的國際義務。例如,“區域”內勘探開發活動必領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合同并接受監督,保護海洋環境是必須遵循的原則。

值得提及的是,為落實“‘區域’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原則,《聯合國公約》確立平行開發制,即在區域內的一個礦區被勘探后,開發申請者向海底管理局提供兩塊價值相當的礦址,海底管理局選擇一塊作為“合同區”與申請者簽訂合同進行開發,另外一塊作為“保留區”。這保證了發展中國家可獲得海底資源,促進經濟發展。

當然,“可獲得”不等于“可開發”。因此,設立在青島的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最大的目的就是促進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提高發展中國家可以參與國際海底資源勘探開發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

近日,國際海底管理局發布公告,建立于青島的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將于2022年5月24日至27日舉辦首期培訓班。培訓班聚焦"區域"內礦物資源調查和評估等內容,促進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海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該中心的建立,體現了我國深入參與國際海底事務,為人類合理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而作出的擔當,也凸顯了青島海洋特色顯著,通過搭建海洋領域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等方式,積極承擔我國參與國際海底事務、開展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的責任和義務。

可以看到,一方面,青島融入海洋強國戰略,大力開展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探研究;另一方面,通過面向國際遴選相關教師和專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深海科學、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業務培訓,加強全球海洋事務交流,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與藍色伙伴關系建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青島開啟了勘探、開發、利用國際海底資源的新征程。(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