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環球 >
紹興新一輪“騰籠換鳥 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現場會在上虞區召開
2022-09-29 09:52:14   來源:杭州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十年來,紹興堅持轉變發展理念,推進‘騰籠換鳥’,實現‘鳳凰涅槃’。傳統產業破舊立新,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印染化工企業‘跨域整合’、搬遷搬出新天地,昔日的‘酒缸、醬缸、染缸’轉變成今日的‘芯片、藥片、刀片電池’。”紹興市委書記盛閱春在“‘浙’十年·紹興”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說。

十多年前,紹興踏上“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之路。率先探索“跨域整合”“全域治理”“畝產論英雄”“產業鏈精準招商”等紹興經驗,成為浙江唯一的省級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綜合改革試點市,支持浙江成功創建全國首個國家級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示范區。

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8%,高于全國6.2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速22.4%,居全省第1;今年1—7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4%,高于全省平均4.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工業投資增長37.2%,高出全省平均20.7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一系列數據展現了紹興“轉型不失速、發展高質量”的良好韌性與定力。

關乎紹興命運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一直處于“進行時”。9月29日,紹興全市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現場會暨“4151”部署會在紹興市上虞區召開,為接下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騰”字當頭 探索跨域整合新實踐

回想起幾年前得知企業要搬遷時的心情,紹興三圓石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建明用“晴天霹靂”一詞來形容。“不理解,不服氣,不想搬。”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三個“想不通”,“好好的企業,為什么非要從越城搬到上虞?”

這一切,源于一場紹興傳統產業跨域整合的成長式“遷徙”。

越城區的印染、化工企業主要位于毗鄰城區的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存在企業布局散、用地浪費多、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高等突出問題,同時也制約了城市核心區塊的功能調整、環境改善和能級提升,跨區域集聚提升迫在眉睫。

“搬是一種轉變,是紹興發展理念的改變。”紹興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說。進入發展新階段,印染、化工等曾經讓紹興引以為傲的傳統產業,不能再靠低價跑量、犧牲環境的方式發展了,否則越來越沒有出路。

堅守還是放棄,這條路該怎么選?紹興果斷放棄落后的發展方式,開啟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產業遷徙”之路:在集聚中提升,在集聚中新生。

三圓石化原是紹興最大的石化企業,于2006年建成投產,主要生產丙烯、聚丙烯產品,2011年已躋身國內第三大聚丙烯生產基地。“要搬這么大一個‘家’,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對企業來說損失實在太大。”鐘建明坦言。

紹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印染化工電鍍改造提升工作領導小組,把三圓石化列入2020年搬遷集聚重點項目,紹興市、區兩級政府均組建工作專班,建立協調機制,并為三圓石化搬遷“量身定制”了改造提升方案:新設立浙江圓錦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烷烴資源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同時,積極爭取省級層面更大支持,推動圓錦新材料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

創造性地打通指標轉換通道,妥善解決企業搬遷過程中資金、生產過渡等各類問題,僅用11個月就實現企業新廠區落地建設。2020年12月23日,總投資208億元的圓錦新材料項目在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開工,這也成為紹興印染化工產業跨域整合的標志性工程。

去年以來,紹興市將工業全域治理作為推進新一輪“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關鍵舉措,探索形成工業全域治理10種模式,有效盤活工業用地。按照計劃,紹興市將實施園區治理、淘汰落后、創新強工、招大引強、質量提升五大攻堅行動,加快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率先走出“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智造強市之路。

搬遷集聚的效應正逐步顯現。統計顯示,2012年至2021年,紹興市累計整治提升“低散亂”企業2.6萬余家,淘汰4000余家企業的落后產能,連續十年獲浙江省“騰籠換鳥”考核先進。2018年以來,全市共引進5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38個、100億元以上項目11個,總投資近6000億元。

“騰”是“換”的前提,根據行動方案,到2023年,紹興市將繼續淘汰落后產能企業500家,整治提升低效企業1000家,盤活低效用地5萬畝左右,騰出用能40萬噸標準煤,減少碳排放80萬噸。

“轉”型升級 傳統產能煥發新活力

傳統產業并非夕陽產業,關鍵在于如何讓傳統產業涅槃重生。

早在2010年,紹興市就啟動印染、化工等傳統產業“一園式”改造提升,柯橋區將分散在各鎮街的印染企業搬遷到濱海印染集聚區,上虞區將化工企業搬遷到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整合、重組、退出印染企業151家、化工企業159家,初步形成了集聚規模效應。

在此基礎上,紹興市于2018年11月啟動新一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作。越城區將47家印染企業中的32家企業整合成5家印染組團跨區落戶到柯橋印染產業聚集區。21家化工企業形成18個項目落戶到杭州灣上虞經開區,總投資超過530億元。

在“七色彩虹”印染組團內,其AGV立體倉庫實現了成品智能分揀、智能入庫、智能出庫。“根據后臺的不同指令,無人叉車可以精準識別不同客戶、不同花色的不同產品,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浙江七色彩虹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永興介紹,相比傳統模式,這一環節可節省近80%的人工。

為了承接“跨域整合”的五大印染組團,確保其早日投產,柯橋區設立服務保障工作專班,全力推進供水、供熱、供氣、供電、排污等配套工作,并對印染組團項目規劃、竣工、消防等驗收工作進行全程服務指導。為了幫助企業技改升級,柯橋區按照成套設備價格6%的標準給予企業技改補貼,鼓勵企業主動購置新型設備、應用先進工藝。

通過印染產業“跨域整合”,紹興市的印染產業集中度從65%提升至80%,并且實現了集中供熱、集中供氣、集中排污,同時強化了天然纖維印染、特種產品印染等產業鏈補強,增強了現代紡織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集聚后帶來高效益產出,2021年印染產業實現增加值217.1億元,同比增長37.1%。預計2022年新增產值100億元,有望實現總量規模、畝均產值、畝均稅收全部翻番,推動了低端塊狀經濟向優質產業集群提升。”紹興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說。

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紹興還開發建設織造印染產業大腦平合,構建從設計到物流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被評為省級優秀細分行業產業大腦。當前平臺已接入100多家織造印染企業和400多家貿易企業,產生10萬多條紡織產業數據,形成質量、設備、工藝、貿易、訂單等數據近300萬條,推動紡織制造走向個性化、柔性化、云“智”造。

筑巢引鳳 拓出產業發展新天地

產業集聚提升,騰出了發展空間。據統計,印染、化工兩大產業通過“跨域整合”,累計騰退土地1萬余畝,節約土地6000余畝;同時,每天減少污水排放15萬噸,相當于80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騰籠換鳥,另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傳統產業騰退之后能干什么?

“騰出的土地,今后將培育和引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企業和行業。”紹興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廠房、土地、空間將按照綠色化、高端化、都市化、國際化產業導向轉型發展,進一步做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兩大產業。目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業正加快向先進產業集群轉變。

作為袍江區域騰籠換鳥的先行“試金石”,馬海片區依托紹興濱海新區“萬畝千億”集成電路產業平臺基礎優勢,引進培育從上游材料設備到下游智能終端領域的特色企業,全力打造以“泛半導體+”產業為主的“紹芯谷”。

浙江鈉創新能源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創新型企業,2018年落戶濱海新區科創園區后,一直聚焦鈉離子電池全產業鏈技術創新,并建立了鈉電正極材料及其電解液生產與銷售網絡。“那時候新能源在汽車市場剛起步,我們也是瞄準了這塊領域。”企業創始人之一馬紫峰表示,紹興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是吸引他扎根在此的重要因素。

今年10月,浙江鈉創年產3000噸鈉離子電池核心材料生產線將正式投產,預計產值在3億元左右。根據市場需求,項目可擴容到6000噸,即6億元產值;加上新廠房產能,預計最高可達8萬噸。

浙江鈉創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與區域內其他企業形成了良性循環,吸引了一批配套企業入駐。如今,濱海新區集聚了中芯紹興、長電科技、浙江醫藥等一批龍頭企業,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4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4家。2021年,新區新增省級以上領軍人才35人、市級領軍人才5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超1.2萬人,新增大學生超3.2萬人,已累計引聚省級以上領軍人才105人。新區已經建成國家級孵化器2家、市級孵化器6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眾創空間15家,創新創業氛圍濃厚。

“騰籠”之時波瀾四起,“換鳥”之后浴火重生。在“平臺支撐、頭部引領、鏈式聚合、集群發展”的產業發展新理念指引下,紹興集成電路、濱海新區高端生物醫藥、上虞先進高分子材料、諸暨智能視覺四大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從無到有,其中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兩大平臺在2021年度全省“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考評中分列第一、第四。(記者 邱丹晨 徐瀟青)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