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邁入“萬億GDP+千萬人口”的“雙萬城市”新起點上,東莞正在尋找自身新的坐標。
編者按
9月24-26日,由東莞市人民政府主辦,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承辦的“2021東莞紡織服帽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東莞召開。這是“十四五”時期東莞首個聚焦紡織服帽全產業鏈發展的高端論壇,彰顯著近年東莞全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發展的決心。
與此同時,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東莞將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定位不動搖,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價值鏈中高端領域,推動東莞經濟再立新柱,著力打造先進制造之都。
站在邁入“萬億GDP+千萬人口”的“雙萬城市”新起點上,東莞正在尋找自身新的坐標。
今年上半年,在內外部復雜的環境下,“世界工廠”東莞地區生產總值為5000.11億元,同比增長12.0%,兩年平均增長4.9%,該市有望在2021年邁入萬億GDP俱樂部。
東莞是一座以制造業立市的城市,制造業是東莞的立市之本。在全市GDP構成中,工業占比超過一半,工業發展向好是東莞經濟發展向好的基礎保證。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邁入“萬億GDP+千萬人口”的“雙萬城市”新起點上,東莞正在尋找自身新的坐標。
在即將進入的萬億元GDP新賽道上,東莞將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定位不動搖,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價值鏈中高端領域,推動東莞經濟再立新柱,著力打造先進制造之都。
數字化賦能“東莞制造”轉型
一直以來,東莞始終保持制造業較高比重,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在50%左右。近年來,隨著各類要素成本的攀升,東莞的制造業也在積極探索求變,紛紛走上轉型升級之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廣東兆天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功能性面料紡織面料研發生產的企業,作為一家傳統企業,兆天紡織的總部并不在工業區內,而是隱身于東莞南城的高端寫字樓中。
走入兆天紡織,映入眼簾的是公司自主研發的各類面料產品。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彥敏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我們屬于傳統行業,正是因為企業在細分市場找準了定位,不斷研發創新,才成功實現了轉型。”
目前,兆天紡織已發展成為國內功能性內衣面料領域的“隱形冠軍”,約占國內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更讓人驚訝的是,兆天紡織以行業開拓者的身份橫空出世,還帶動了一批類似企業的轉型升級。
“紡織行業普通面料的平均利潤水平是5%,但我們的產品在終端保持30%以上的毛利,傳統行業也有高成長空間,就看如何挖掘。”李彥敏說,兆天紡織還有著更大的“野心”。“未來打造出紡織行業的樣板工廠,探索精益管理和數字化生產,并將在形成示范效應后向行業復制和輸送,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近年來,廣東省掀起了數字化經濟發展的熱潮,這也為東莞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當前,東莞正以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為契機,率先打造全國制造業城市數字化轉型樣板。
在東莞徐記食品有限公司的無人生產車間里,每個生產環節上的信息都會上傳到云端,做到對產線上的產品質量、關鍵設備進行實時數據監控,改變了過去手工記錄的作業方式……這是東莞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動樣本。
眾多東莞企業嘗到了數字化轉型的甜頭。廣東合通科技通過數字化手段搭建共享工廠產能的“云工廠”平臺,躍升到全國PCB行業第61名;虎彩印藝打造的“5G智能產線”,較原生產方式提升5倍產能,整線加工成本降低50%,提升5倍訂單接收能力;慕思寢具率先試水數字化戰略,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數字化營銷模式,突破實體店經營瓶頸……
東莞具有深厚的數字產業發展基礎,目前已形成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機械裝備制造業正在向5000億產業集群挺進,擁有以“三部手機”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子信息骨干企業,還有超過1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對于企業數字化轉型,東莞市也出臺了利好政策大手筆扶持。例如,東莞市工信局不久前出臺《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于東莞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的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根據該意見稿,東莞將認定一批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推動東莞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新興產業構筑未來新動能
除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東莞這座“世界工廠”,也在加快培育新動能。經過多年積累,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東莞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目前東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6385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三、全國第九,產值超過1.2萬億元,其中7家高新技術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表示,東莞基于數十年的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產業配套、供應鏈、價值鏈體系,這對于東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很有利的。
日前印發的《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點名”了東莞19個重點產業,涵蓋9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具體看,東莞已被明確為廣東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現代輕工紡織、軟件與信息服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布局的核心城市。
為了培育新動能,東莞正加快布局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包括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數字經濟等領域,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為目標,打造一批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筑支撐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當前,東莞正以超常規力度實施創新投融資、產業用地、招商引資、資金、人才等綜合配套改革,全力開拓新的支柱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東莞經濟再立新柱。東莞提出,統籌60平方公里土地,設立10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形成500億元母子基金群,建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今年4月,《東莞市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出爐。政策包括鼓勵研發行業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按設備研發或銷售額一定比例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對經認定的高層次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給予最高2000萬元創業資助;構建規模5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體系等。
東莞對新興產業的大手筆投入,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今年5月,在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大會上,全球投資者與東莞簽下了總投資1483億元的大單。
今年上半年,東莞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集成電路及關鍵元器件、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藥等新興行業,產值分別增長27.4%、24.1%、25.8%、25.8%、44.1%。東莞經濟再立新柱取得顯著成效。
林江表示,通過新技術、新模式升級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讓東莞能快速探索出突圍的發展路徑。借助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契機,東莞將再造新產業鏈、新供應鏈和新價值鏈,從而為挺進“萬億俱樂部”營造環境和條件。
加快打造先進制造之都
不久前,2021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指數顯示,東莞效率指數排名前五,成為我國科技創新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成為全國第4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東莞科技創新獲得國家戰略賦能,伴隨眾多大科學裝置、高水平科研平臺、大學及頂尖人才團隊加速匯聚,東莞創新能級也不斷提升。
9月7日,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特產”月壤抵達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獲得0.85克月壤用于四方面的研究,為日后解決一大批“卡脖子”問題提供了寶貴材料。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表示:“月壤進入東莞,這是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科研團隊、實驗能力、建設成果的充分肯定。”
借助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東莞將集聚起大批創新資源,并通過完善創新創業生態助力企業跨越成果轉化的“死亡谷”。
林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東莞以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為契機,發揮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作用,可以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發力,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興產業發源地。
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東莞新型研發機構數量飛速增長,科研平臺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東莞企業的研發實力也不斷增強。據統計,2020年,東莞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22045件和8718件,位居全省第三。
東莞的人才吸引力也得到快速提升。目前東莞人才總量超過258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超過18萬人。省創新科研團隊38個,總數量居全省地級市第一。有51位院士、111個省市創新科研團隊、65名國家級人才、123名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19年全市R&D占比達到3.06%,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專家表示,隨著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科技的賦能,東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世界工廠”將實現華麗蛻變,有望進階為先進制造之都。
(作者:于長洹 編輯:張星)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