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現實需要,是優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也是補短板、促進協調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撐。 ]
9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這意味著,新基建的頂層設計即將發布。
國常會特別提到,鼓勵多元投入、推進開放合作。支持民營和境外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運營。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基建建設規劃路線圖明確,強調加強重點領域建設,有利于確保項目科學合理規劃、積極穩妥推進。會議著重提出要鼓勵多元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未來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降低社會資本的市場準入門檻;另一方面要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新基建建設規劃路線圖明確
國常會指出,“十四五”時期科學布局和推進建設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有利于促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
中建政研集團董事長梁艦對第一財經表示,新基建不僅成為跨周期調節的抓手,更是中長期加固經濟發展韌性、增強經濟國際競爭力、加碼雙碳國際合作話語權的緊迫需求。
當前,以5G、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全面提速,為我國數字經濟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5G網絡建設速度和規模位居全球第一,5G獨立組網率先實現規模商用;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1.5億。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并且強調,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
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現實需要,是優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也是補短板、促進協調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傳統基建對于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有所減弱的背景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在穩投資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當前我國正在培育和發展經濟新動能,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不僅是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眳晴f。
此次國常會做出了具體部署,在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推動國家骨干網和城域網協同擴容,開展千兆光網提速改造。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商業化規?;瘧?。完善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泛在協同的物聯網。
在穩步發展融合基礎設施方面,打造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融通創新。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建設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民生基礎設施。
此外,國常會還明確,推動大學、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等深度融合,增強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能力。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建設開放式、專業化眾創空間,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9月23日,交通運輸部印發了《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下稱《方案》)。
《方案》明確,到2025年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點工程,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應用場景,制修訂一批技術標準規范,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智能管理深度應用,一體服務廣泛覆蓋,交通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務質量有效提升。
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新基建,錢從哪里來?國常會指出,鼓勵多元投入、推進開放合作。支持民營和境外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運營。
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新基建建設仍面臨一些問題,其中資金來源不足日益凸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依然是去杠桿的重點領域,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產生長期性、大規模的資金需求,資金來源保障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業內分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形成政府財政和社會資本互為補充的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梁艦表示,根據全國各省份上報的“十四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規劃,其中新基建投資規模將達到30萬億~40萬億元,需要包括央企、國企和民企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到新基建的投融資、建設和管理運營中。社會資本以政企合作的模式參與新基建,發揮專業專注的優勢,有利于快速推進商用化,實現經濟效益,從而提高投資回報率,形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吳琦表示,民營企業受限于整體規模較小、融資渠道單一、綜合競爭力薄弱等現實情況,深度參與新基建存在諸多困難,而且部分領域對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門檻仍然較高,特別是交通、能源、電信等領域。應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降低社會資本的各類市場準入門檻,保護其合法權益。
此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有一定的公益屬性,但市場化運作應當成為項目建設的立足點,如何保障項目有收益、能收益,項目風險可控在控,需要進一步探索。對于社會資本來說,穩定可持續的投資回報是關鍵因素,應探索可續持的商業模式。注重項目投建營一體化,做好項目建成后本身效益的長期維護,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方式,降低項目的投資風險。
在吸引外資參與新基建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外資司司長劉小南近日在發布會上表示,更加積極主動向外資企業宣介有關法律和政策,幫助外資企業融入新發展格局,特別是引導推動外資企業在碳達峰碳中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更多把握投資機會,融入產業鏈供應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作用。
吳琦建議,通過政策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快新基建相關技術的研發應用,有序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通過應收賬款和訂單融資、實體倉儲和票據融資、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助力民營企業獲得定向精準的資金支持,降低其融資成本。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