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第三次分配如何發揮作用?國務院參事湯敏解讀“共同富裕”
2021-09-25 19:46:17   來源:北京商報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我國目前貧富差距有多大?共同富裕是不是要“殺富濟貧”?如何推動共同富裕?對于這些問題,9月25日,在清華五道口云課堂“在線大講堂”上,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扶貧辦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進行了解答。他指出,我國收入差距仍然較大,推動共同富裕有必要性和緊迫性,然而,這不意味著要“殺富濟貧”,而是推動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同時,要加強第三次分配從社會服務等多維角度發揮的作用。

我國收入差距仍較大

我國收入差距目前處于什么水平?這主要看基尼系數,基尼系數越高,收入差距越低,一般基尼系數在0和1之間。湯敏介紹,我國1995年時基尼系數還在0.389左右,相對來說比較低,到2000年左右以后,基尼系數快速上升。2008-2009年,一系列政策出臺,基尼系數有所下降,目前還處持平中。整體來說,中國基尼系數曾經比較低,但是最近幾十年上升比較快。

“從世界來看,中國的基尼系數在世界上排名較靠前,我們的收入差距在世界范圍內都算比較高的。”湯敏說,“還可以看到,德國、日本、瑞典等國,基尼系數不高,但工業也非常發達、創新也非常前沿,也就是說基尼系數低或收入分配差距小一些,并不會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會導致企業投資、發展動力不足。”

2020年改革民意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公眾認為目前我國收入差距非常大的占37.7%,比較大的占45.6%,兩者合計為83.3%。

就城鄉差距而言,湯敏介紹,“1990年時我國城鄉差距還沒有那么大,但后來差距越來越大。雖然農村收入增長比城市高一些,但絕對值差距還是在拉大。這與我國城鄉二元化的經濟、長期以來的戶籍制度等都有關系”。

殺富濟貧,鼓勵創新回報

收入差距大的現實體現了我國推動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過,也有很多企業家開始擔憂,推動共同富裕會不會通過“殺富濟貧”的方式來實現?對此,湯敏表示,中央已經定調,共同富裕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同等富裕,不搞“殺富濟貧”,防止落入福利主義的陷阱,我們不能等靠要,不能養懶漢。

共同富裕過程中如何保護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湯敏表示,“目前有些調整,比如反壟斷,一些大公司可能在從不規范的運作里在向規范調整,這并不是國家在政策上要劫富濟貧,而是為了做得更好,不但現在要調整,未來也要調整。把收入差距分配縮小一些,還是允許有差別,企業家有回報,鼓勵創新回報、勞動回報、對社會貢獻的回報,反對的是壟斷的超額利潤,不規范造成的暴富情況,這樣照樣能夠保護企業家創業精神”。

那么,如何推動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呢?湯敏表示,首先,發展是硬道理,要把蛋糕做大,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兩件事情辦好;其次,我們現在有4億中等收入人群,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分配結構,從世界經驗來看,這種分配結構比較健康,未來很多政策措施要向這方面傾斜;此外,要充分估計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齊頭并進。

這主要通過三次分配的方式實現。第一次分配是按照市場和效率進行分配,第二次是政府通過稅收調節分配,第三次是通過捐贈進行分配。

湯敏表示,中國稅收在世界排名里并不低,通過地方轉移支付、公共服務、教育、衛生、養老等,把稅收再分配下去。我們的直接稅收比較少,即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較少,更多是征收消費稅。第二次分配改革的方向,要突出稅制改革配套,在所得稅方面收得更多一些。此外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征收財產性收入,比如房地產稅、遺產稅,未來資本市場產生的一些稅收等。

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湯敏介紹,第三次分配即指捐贈分配,我國社會捐贈額每年都在提升。錢捐到了哪里?教育、扶貧與發展、醫療健康是主要領域,其中教育捐贈金額占比達到29.17%。在這些捐款來源中,61.71%的資金是由企業捐助的。捐款去向中,44.86%捐到了基金會,26.39%捐到了慈善會系統。

湯敏表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富裕,不是僅僅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虛。推動共同富裕不能只在收入分配上做文章,而要從多維視角來制定政策和行動。老百姓(603883,股吧)的獲得感幸福感是多維的,包括收入、財產、公共服務、社會環境、自然生態五大因素。因此追求共同富裕,也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均等發展,第三次分配更多的就是從社會服務等多維角度起更大作用。

老百姓的焦慮感來自教育公平、養老、衛生、健康等方面。湯敏指出,經過精準扶貧以后,我國義務教育已經不成問題了,在全國范圍內輟學率已經非常小。問題在于怎樣提高教學質量,如何解決農村教育質量問題。

他介紹,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就在著力解決這一問題。該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推動,到今年8月,已經培訓了8萬多位教師,包括20個省級行政單位、202個區縣、8678所學校,從而提高農村學校教師質量。

同樣,針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最難的還是在農村。第三次分配的重點也放在農村,即要培訓村醫。“我們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共同開展了一個項目,計劃在3年內,輪訓全國百萬名鄉村醫生,計劃聯動博愛衛生站項目,資助硬件設備以更好地支持鄉村醫生培訓,計劃建立多點線下培訓基地。”湯敏說。

湯敏強調,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礎上的,不是強制的。稅收政策要給予適當激勵,起到改善分配結構的補充作用。全國志愿者總數約為1.98億人,要讓更多的公益機構、更廣泛的群眾參與公益活動。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呂銀玲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