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PPI創新高或致結構性通脹 業內建言做好宏觀政策應對
2021-10-15 07:46:13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作者: 祝嫣然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疊加能耗雙控、限電限產等政策影響,10月14日最新公布的9月份PPI同比上漲10.7%,漲幅較8月上升1.2個百分點,為1996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該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多位專家分析,“雙控”疊加冷冬,四季度大宗商品可能再次迎來普漲行情,10月份PPI再創新高概率較大。PPI與CPI剪刀差擴大進一步擠壓中下游企業利潤,宏觀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幫助中小企業等市場主體應對原材料漲價影響,加大對提振有效需求和穩定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做好應對各種風險的準備。

目前通脹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仍有限。央行行長易綱13日在以視頻連線方式出席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時表示,中國通脹總體溫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季度PPI或繼續走高

在9月份10.7%的PPI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1.8個百分點,與上月相同;新漲價影響約為8.9個百分點,比上月擴大1.2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成為PPI上行的主要推動力。

今年以來,煤炭、銅、天然氣以及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全球大宗商品漲價以及國內實施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是導致此輪PPI持續攀升的主要原因。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表示,盡管政府已經出臺了不少保供穩價措施,但全球能源短缺導致大宗商品價格繼續沖高,最近國內各地又相繼對高耗能行業出臺限產令,對大宗商品產能形成了一定抑制。

從行業看,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價格上漲的有36個,比上月增加4個。主要行業價格漲幅均有所擴大,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上漲74.9%,漲幅比上月擴大17.8個百分點。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分析,煤炭和高耗能行業是PPI上行主因。受環保限產限電政策加劇供給約束和季節性需求增加影響,煤炭開采和加工行業出廠價格均大幅上行;受能耗雙控政策影響,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受到制約,有色、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水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等相關高耗能行業出廠價格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述六個行業貢獻了PPI環比漲幅的九成。

伍超明預計,四季度PPI中樞水平將繼續走高,10月份創新高概率較大,預計增長11.7%左右。一是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在10月份的水平基本與9月相當,在高位區間,此后趨于下行;二是導致本輪PPI上行的因素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供給偏緊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仍在高位,結構性上漲動力較強;三是預計前期增加供給政策將對煤炭和高耗能產品價格起到一定緩沖作用。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冬季能源消費旺季在即,冷冬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能源短缺。“雙控”疊加冷冬,四季度大宗商品有一定可能再次迎來普漲行情,再通脹風險可能加大,但價格上漲的高度與持續性可能將受制于需求走弱。

PPI和CPI剪刀差創新高

相比PPI的暴漲,CPI漲幅則溫和許多,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是CPI的主要拖累項。9月CPI同比上漲0.7%,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下降5.2%,降幅比上月擴大1.1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98個百分點。食品中豬肉價格下降46.9%,降幅擴大2.0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豬肉批發價較8月下降6.87%,為19.94元/公斤。光大期貨分析稱,預計2022年一季度前,豬肉價格同比變化會維持在-50%至-60%的較低水平,持續拖累CPI的走勢。

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則同比上漲1.2%,漲幅與上月相同。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告訴第一財經,雖然疫情高峰已過,中秋節與國慶節也對消費形成支撐,但是當前宏觀經濟承壓對居民收入形成沖擊,加上我國北方依舊處于主汛期之中,使得9月核心CPI同比持平于前值。

展望四季度,中信建投分析師黃文濤分析,消費偏弱、豬周期下行將壓制CPI。今年居民消費總體偏弱,終端消費品和服務供給充足、競爭激烈,因此價格偏弱運行。疊加生豬價格處于回落周期,CPI將一直在低位運行。CPI同比增速在9~11月因低基數效應會逐步走升,12月再次回落,四季度總體溫和。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PPI和CPI的剪刀差較上月擴大1.3個百分點至10.0%,也創下有數據以來新高。PPI和CPI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業企業盈利空間的變化。目前國內需求較為疲軟,再加上下游企業本身議價能力較弱,難以把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導致處于下游的小企業利潤被擠壓。

伍超明認為,核心CPI持平于上月,仍處于年內高位水平,PPI和CPI剪刀差的結構性特征明顯,并非全面性的擴大。而上游原材料上漲對中下游利潤的擠占作用較強,將進而壓制中下游企業投資擴產意愿,不利于國內經濟動能的恢復。

德勤中國卓越管理公司主管合伙人趙健對第一財經表示,特別對于部分中小民營企業而言,在上游漲價、下游難提價的兩面夾擊下面臨虧損,甚至關停。為此,它們更需要依靠創新,以提高產業鏈上的盈利空間。

通脹對貨幣政策影響仍有限

中國民生銀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員溫彬撰文表示,目前通脹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仍有限,但隨著內外部經濟復蘇的不平衡、不均衡因素增多,風險也會相應加大。他認為,宏觀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調節,增強不同部門政策的協調性,緩解煤炭、電力等供應緊張局面,進一步幫助中小企業等市場主體應對原材料漲價影響,加大對提振有效需求和穩定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做好應對各種風險的準備。

“受不均衡的復蘇、較弱的需求推動和較強的供給約束的共同作用,我們正面臨結構性、階段性的工業品通脹而非全面通脹。”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貨幣政策在以結構性工具為主的同時,也需兼顧總量性工具,以支持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一方面,繼續交替使用MLF(中期借貸便利)、OMO(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平滑和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另一方面,考慮到專項債發行提速、年底集中繳稅等因素的存在,為避免資金面緊張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央行也有必要適時考慮通過降準的方式來向市場投放長期流動性。

早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強調,要完善戰略儲備市場調節機制,增強大宗商品儲備和調節能力。9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要更多運用市場化辦法穩定大宗商品價格。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采用市場化辦法穩定價格,主要是指通過增產增供改善市場供需關系,以平抑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上漲。具體舉措可以從三方面協同:一是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煤炭、鋼鐵、水泥等主要工業品產能控制做出靈活安排,合理釋放先進產能,不搞運動式減排;二是加強大宗商品進出口調節,適當限制出口,擴大進口,優先保障國內供給;三是投放儲備物資,進一步緩解商品供需矛盾。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9月27日強調,要多措并舉破解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等難題,推動工業經濟健康平穩運行。包括加強運行監測調度,抓好形勢研判和行業引導;做好儲備對沖政策研究,為促進行業發展出謀劃策;加強組織協調,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針對煤炭價格上漲較多問題,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已加大工作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增產增供措施,加快釋放優質產能。

國家礦山安監局安全基礎司司長孫慶國13日表示,該局已對976處煤礦進行審核,其中有153處煤礦符合安全保供條件,大約增加產能2.2億噸/年,預計四季度可增加煤炭產量5500萬噸,平均日增產達到60萬噸,對緩解供需緊張、平抑煤炭價格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PPI 創新 新高 結構性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