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于10月20日發布,這成為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根據《規劃綱要》,成渝要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600405,股吧),成為繼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之后的“中國經濟第四極”,兩座城市最重要的任務是加強全方面的合作,到2025年“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到2035年,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
但在全面“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重慶和成都的發展方向有所區別,重慶領下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任務,成都則要建設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
合作共建成為關鍵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法始于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次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這一會議使得西部經濟最重要的兩核——重慶和成都的發展走向新的階段,共同領下新的任務。
其中提出了重慶與成都全面合作的指導思想,這成為破解兩地長期以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競爭大于合作”態勢的關鍵。
《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
重慶理工大學教授邱冬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規劃綱要》中已經非常詳細地闡述了為什么中央要推動成渝的全面合作,共同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其理由除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支撐外,也是基于疫情后世界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我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考慮。”
邱冬陽說,“縱觀我國的四大經濟增長極,僅成渝處于內陸地區,擁有非常廣袤的經濟腹地和發展潛力。”
從《規劃綱要》全文來看,“合作”、“共建”等詞語幾乎出現于所有章節,不僅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保護上均有體現。
四川省決咨委工業組副組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盛毅提出,要真正實現《規劃綱要》中的相關目標,需要兩地通過中長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盛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關鍵點不僅是“城”,更在于“圈”,即要推動除重慶和成都外更多中小城市的發展,解決“中部塌陷”問題,“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分層次推進,按照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推出不同的區域協調方案。”
具體到《規劃綱要》,可發現在12章中,提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9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
其中,“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被放在靠前位置。四川省決咨委專家、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駱玲認為,對比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大短板,正是在于現代基礎設施網絡的不足,如對內的城與城之間的軌道交通密度不高,對外連接主要城市的高鐵線路較少。因此在《規劃綱要》中,對內提出“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對外提出“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的要求。
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
盡管《規劃綱要》的重點在“合”,但從重慶和成都兩座城市的定位看,依然有較大區別。重慶目標是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成都目標是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
重慶的定位聚焦于制造業、金融、交通上,成都則在宜居、科技、文化等領域重點發力。
此外,《規劃綱要》也首次明確了成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定位。盡管此前商務部公布的首批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名單中,西部僅重慶入圍。但《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重慶、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有分析人士認為,成都從國家層面得到了認可,未來也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而成渝將在此領域共同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從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方面入手,突出“巴蜀特色”,如打造貫通四川、重慶的文化遺產探秘、自然生態體驗、紅色文化體驗等一批精品旅游線路;促進經典川菜、重慶火鍋、蓋碗茶等餐飲產品品牌化,發展山地戶外運動、汽車摩托車運動,布局建設自駕游營地和野外露營地等。
邱冬陽注意到,《規劃綱要》中提出“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
“這一點是新提法,而在《規劃綱要》的多個章節中,都有涉及此提法的表述。”他認為,“生態功能區的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與提高相關地區人口的生活質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并非要引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相反在《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是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綜合而言,成渝經濟圈內未來人口的流向主要是重慶和成都的周邊城市。在這一方面,《規劃綱要》提出鐵路網要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同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表明生態功能區的人口轉移,將采取的是綜合性的機制。”邱冬陽表示。
“《規劃綱要》中也提到承接產業轉移,這其實是一個老話題,從西部大開發起便見諸各類規劃中,但在此次發布的《規劃綱要》中卻有新的表述。”邱冬陽說,“如提出要承接產業鏈的整體轉移、關聯產業協同轉移和補齊建強產業鏈,而非僅強調承接大項目。若涉及建立跨區域承接產業轉移,未來還將完善權益分享、稅收分成等政策體系的構建,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舉措,可推動不同行政區域間權益紛爭問題的解決。”
(作者:李果 編輯:李博)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