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廣東已完成11戶二級企業混改。
新發展格局下,國企改革邁入深水區。
2020年6月,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目標、時間表、路線圖。
如今,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時間過半,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凈利潤持續快速增長,累計實現凈利潤15129.6億元,同比增長65.6%。同時,企業投入產出效率、社會貢獻和引領帶動作用大幅提升。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表示,伴隨改革的不斷深入,有力激發了企業發展活力,充分發揮了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我們相信今年能夠完成70%以上的目標任務,要力爭到明年7月份之前,基本完成三年行動的目標。”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也在國企改革過程中走在前列,并逐漸探索出國企改革的“廣東模式”。今年以來,廣東印發《廣東省國企改革行動方案》,制定《省屬企業負責人改革任務書》,并開展省屬二級企業混改、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等九大專項行動,進一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其海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國企改革呈現新的特點:首先是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增加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多舉措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務實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此外,落實國企“三項制度”改革圍繞市場化選人、用人。截至今年8月,廣東三年改革任務完成率超60%,2021年改革任務完成率超90%。
聚焦主業,提升國資企業產業掌控能力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的重點任務,也是更好發揮國有資本戰略支撐作用的關鍵。
對此,廣東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李成表示,廣東國企改革要推動省屬國有資本在關鍵領域“挑大梁”,尤其在關系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等重要領域發揮控制力和影響力,推動廣東經濟乃至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明確功能定位,聚焦實業主業”也成為廣東對省屬國企改革提出的首要要求。為此,廣東從分類發展、戰略性重組、二三級企業專業化整合等方面著力,全面梳理和重新確定省屬企業主業,打造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
據了解,2017年以來,廣東省國資委實施了5組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將省屬企業從原有的23家重組為18家。其中,2019年底廣新集團僅花60天時間便完成了廣新、絲紡兩家集團總部機構設置、人員安置及絲紡集團清產核資等工作。
致同廣州辦公室審計業務合伙人盛林萍曾參與多家廣東國企改革項目,她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明確功能定位是國有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建立科學內部治理機制的前提。“國有企業在保障民生和國家特殊保障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這也要求部分國企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更多考慮社會責任,而不僅僅是經濟職責。”
以廣東省能源集團為例,圍繞服務雙碳目標,保障能源安全,該企業通過推進資產同質、經營同類、產業關聯企業的內部整合,逐步理順產權和管理關系,推動“散小弱”且與主業不一致、關聯度較低、經濟效益差的資產業務有序退出,同時,加快清潔天然氣發電等項目開發布局。一系列舉措有效促進了企業活力效率提升,過去五年,廣東省能源集團累計實現營收超2200億元、利潤總額突破270億元。
目前,廣東省屬企業資產總額超過70%集中在基礎性、公共性、平臺性、引領性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在明確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國資國企“固鏈補鏈強鏈”的引領作用進一步釋放。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國企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現代產業鏈“鏈長”的主體力量。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上,國企應努力發揮自身規模、資源優勢,與民營企業相互配合,共同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交流、資源共享共建、優勢能力互補,進一步提升現代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和關鍵產品供給能力。
“中美貿易戰之后,國有企業在服務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集中力量解決技術和產業鏈上的‘卡脖子’問題的功能定位被更加強調,比如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這就需要發揮國資國企戰略引領的作用。”陳其海表示。
“大而不強”的問題是制約企業發揮產業鏈主導作用的主要原因,這也要求國有企業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此,廣東提出全面建立研發投入長效機制,推動省屬企業圍繞主業設立研發機構;完善重大科技攻關體制機制,加強省屬企業自主可控核心技術、成套關鍵裝備技術研發生產能力;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支持省屬企業構建創業創新孵化平臺。
從成立之初業務雜亂落后、產業基礎薄弱到如今成長為實體產業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強、控股A股上市公司最多的省屬企業。廣東省廣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晟集團”)通過完善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和管理體系,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產融結合的創新之路。
“我們堅持聚焦主業、創新驅動,圍繞綠色礦業、稀土、電子信息元器件等核心產業,大力拓展產業鏈、價值鏈、投資鏈、創新鏈,打造國產替代產業鏈集群。同時,率先在省屬企業開展‘揭榜掛帥’科技攻關活動,在有色金屬、電子信息兩大主業板塊向全球公開張榜,希望成為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廣晟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技術創新、產融結合和數字化改革已經成為廣東國企改革重點突破領域。據悉,截至6月底,廣東省屬企業研發經費同比增長81.5%,已建成數字化智能工廠、企業數字化轉型示范樣板24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公共研發平臺239個。
借力資本,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綜合來看,混改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混改是個技術活,不是一混就靈,也不是一混了之。”彭華崗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應該積極穩妥深入推進,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
此前,廣東省國資委印發《廣東省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和《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確將在2020-2022年重點推進60戶省屬二級企業的混改工作,鼓勵省屬企業通過投資入股、聯合投資、重組等與非國有企業進行股權融合。
針對企業面臨的“不敢混”“不會混”的問題,廣東省國資委以操作指引的方式,著重解決四方面問題:一是研究確定改革方向,解決“要不要混”問題;二是合理制定混改方案,解決“為什么混”“與誰混”問題;三是規范混改操作要求,解決“怎么混”問題;四是明確運營機制改革要求,解決“怎么改”問題。
截至8月,廣東已完成11戶二級企業混改,2戶正公開掛牌,11戶已開展審計評估;省屬企業各級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54.88%。
作為廣東省屬國企首家集團層面混改試點,廣東省鹽業集團的混改探索頗具代表性。據了解,廣東省鹽業集團以廣鹽股份為整合平臺,圍繞食鹽經營主業,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同步實施員工持股。最終,在掛牌資產溢價57.61%且意向投資金額超出原計劃28%的情況下,廣鹽股份增資擴股項目引入鼎暉投資、云南能投(002053,股吧)等9家戰略投資者,募集資金19億元。
“國企混改就是利用非國有資本的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多元目標的協調,實現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的目標趨同,這其中,‘混’的是資本,‘改’的是機制,得的是績效。”中山大學教授譚勁松表示,混改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與資本市場充分結合,也是廣東省國企改革的重要目標。為此,廣東制定并實施省屬企業資本運營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市場競爭類企業實現主業資產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并對在資本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項目團隊,給予不超過募集資金2‰且不超過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根據規劃,到2022年,將實現1-2家省屬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力爭每家省屬企業至少有1家主業上市公司。
從多路徑推進“混資本”到全方位落實“改機制”,才能真正實現國有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在引入非公有制經濟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提升競爭力是混改成功的關鍵。”盛林萍表示,從實踐來看,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建立有別于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其次是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推動市場化選人用人、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同時,優化激勵約束機制,鼓勵混改企業綜合運用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激勵政策。
(作者:黃浩博 編輯:李艷霞)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