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1年四季度資管人沙龍暨蘇寧金融研究院六周年論壇”在上海舉行,超百位銀行、券商、資管等行業的首席經濟學家、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四季度經濟走勢與銀行數字化轉型。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黃金老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
以下為黃金老的現場演講實錄:
我國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2021年第三季度GDP增速已降至4.9%,這已是低速增長。M2與社融增速與GDP名義增速相匹配, M2增速在三季度降到了8.3%。貸款增速雖然也有下行趨勢,但下降曲線平緩,保持在12%左右。貸款增速的穩定,促成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基本健康,不良率仍保持1.87%的低位。
我國銀行服務業進入過剩時代。GDP增長率已下降到5%左右,但貸款余額增長率仍對應于8%的GDP增長率,保持著12%的增長率。185萬億元的貸款余額,每年20萬億元的新增貸款,需要找到依托。事實上,我國金融業一直在為過剩資金努力尋找新戰場。大企業、政府平臺、房地產開發,都曾是主力。房地產、政府平臺、大企業的負債率已經很高,抵質押物消耗殆盡,難以再加杠桿。個人部門、小微企業,成為加杠桿的重點。最近5年來,宏觀杠桿率上升了26個百分點,其中住戶部門就貢獻了20個百分點(72%),政府部門貢獻了8個百分點(45%),企業部門則減少了2個百分點(158%)。
過度負債,被公認為經濟發展的灰犀牛。2021年6月末,總債務余額300.57萬億元。銀行業則密切關注四大風險:
一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這是我國特有的風險。目前城投平臺帶息債務總規模達到47萬億元,廣義的地方政府杠桿率到了91.7%。對于融資平臺的高風險,銀行業的擔心已有13年之久,但還沒有爆發。
二是房地產行業風險。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在50萬億以上,在整體貸款余額中占比超1/4。這里面個人住房貸款占了大頭,在72%以上。房企的開發貸款占比較低。持續加碼的房地產調控,嚴重限制了房地產企業的正常貸款需求。10年來,房地產企業主要通過房屋預售款、香港發債、信托融資等方式獲取資金。信托融資去年底被監管緊急叫停。房屋預售款,因嚴控個人按揭貸款發放,也在今年受到嚴重抑制。近期內地房企在香港發行的債券,發生大面積違約,導致房企香港發債融資市場近乎關閉。大部分房企正面臨較嚴重的資金鏈斷裂風險,政策已在積極施救。對于房地產行業的高風險,銀行業的擔心已有20年之久,今年才全面爆發。
三是個人部門風險。近年來中國的家庭杠桿率快速攀升,速度之快到了央行連續發出警告的程度。2008~2020年,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由18.2%上升到72.5%,年均增長4.5個百分點。本世紀以來,發生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信用卡償付危機、美國2008年的次債危機,都讓銀行業對個人貸款的高風險心有余悸。令人稍安的是,我國個人貸款的主體是住房抵押貸款,風險較小,純信用的個人消費貸款不足10萬億。個人部門似乎還有少許加杠桿的余地。
四是小微企業風險。各級政府及監管機構對小微貸款的鼓勵,不遺余力,真心實意,并直接確定了增長的數量標準。小微貸款快速增長,貸款余額已達47萬億元。常說小微企業創造的GDP占GDP的60%,現在其獲得的貸款也占總貸款余額的25%?,F在全社會資源和利潤,進一步向上游或央企國企或頭部企業集中,小微企業多數是為生存而戰,加之疫情的襲擾,艱難困苦自不待言。對于小微企業貸款的高風險,銀行業仍在戰戰兢兢。幸好有損失免責,小微企業還在較快地加杠桿。
銀行業直面經濟減速的挑戰,竭力熨平四大風險。2003年以來,銀行業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審慎評估貸款企業風險的方法。但對企業的公司治理及經營者管理水平評估重視不夠。在經濟減速期,企業要實現持續向好經營,關鍵還在于其公司治理能力。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考驗企業管理的功力。
低速增長期,需要有更加敏捷的市場反應,能夠快速識別市場機會,同時敏捷發現風險,及時處置風險。
低速增長期,銀行業要讓利于企業,鐵肩擔當社會責任。銀行業也需要降低對外服務價格以吸引更多優質客戶。這都要節約成本,包括獲客成本、風險成本、資金成本、運營成本等,把成本收入比控制在30%以內。
低速增長期,更需要同業間加強合作。尤其是處于銀行產業鏈低端的中小銀行之間,更需抱團取暖,發揮各自在品牌、資金、產品、技術、客戶、人力等方面的優勢,謀求合作共贏。包商銀行沖擊波,表明中小銀行是一個整體,一損俱損。大銀行對小銀行的歧見日深,通過中小銀行之間的緊密合作,應對所謂銀行業的信用分層問題。中小銀行之間,也要相互扯扯袖子,加強公司治理建設,維護行業的整體形象。
最后,數字化轉型為面對挑戰的銀行業提出了一條發展的新思路。銀行數字化轉型,現在是個熱詞,但真正弄懂的寥寥。數字銀行的特點在于智能化和線上化,意味著銀行的業務、管理能夠自動在線進行。數字銀行是具體的。本行的消費貸款、小微貸款、產業鏈貸款,做到了秒申、秒批、秒用,就是實現了全流程的線上自動處理。了解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和方向,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難關:
一是缺少全量數據。要將真實世界的情況完整映射到數字世界中,需要掌握描繪事物的全量數據,但銀行現階段掌握的數據,遠遠達不到全量。還存在數據覆蓋、數據維度、數據質量等方面的問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可能還會放慢本已走在世界前列的數字資產進程,但從長遠來看,對于數據合規化、資產化的作用是促進的。
二是缺數字專才。數據,要靠數據專才打標簽,才能形成數據資產。全社會數字人才培養體系加速進行中,預計還需要兩、三屆畢業生。銀行未來要更多地和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爭搶數據人才。
三是缺制度環境。從市場客戶角度、政策監管角度,對銀行業的態度仍然停留在線下業務時代。包括客戶習慣、行業規則、監管制度等都沒有適應數字化做變革,使得數字化展業的進二退一。
數字化轉型雖然困難重重,但銀行業已在堅定推進中。江蘇蘇寧銀行決意以數字技術攻克普惠金融服務中存在的種種阻點,讓金融變得更簡單。江蘇蘇寧銀行在實踐中基于金融科技,構建出一套從星象精準營銷系統、升級通智能進件系統、天衡小微金融風控系統、透鏡智能風控引擎、秋毫風險預警系統,到捕逾智能催收系統,覆蓋了小微金融業務全流程。截至2021年9月,全行累計放款349.3億元 ,累計服務28.1萬家小微企業,在貸戶均8.4萬元;個人貸款用戶接近600萬戶,個人貸款戶均僅4460元。現在,本行資產已達900億元。沒有金融科技,難成普惠金融,江蘇蘇寧銀行的實踐生動地演繹了這個共識。
1993-1999年,我國GDP增速從14%回落到7.6%,導致企業破產、債轉股高達4596億元,四大國有銀行1998年末的不良貸款率高達50%,被迫進行重組。中央政府直接或間接向銀行注資3.57萬億元,到2006年不良貸款率降至7.51%,銀行業轉危為安。2011-2021年第三季度,GDP增速由9.55%降為4.9%,也降了一半。但銀行業沒有再拿國家一分錢救助,依然保持穩健發展,這是幾代銀行人辛勤努力的結果!當下,銀行業吸收損失的能力提高了,擁有充足的資本(資本充足率14.48%)、較多的撥備(撥備覆蓋率193.23%);經營管理能力提高了;更有數字技術革命的助力。我相信銀行業能夠應對中低速增長的挑戰。
編輯:孫江永 毛德芬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飛速成長”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蘇寧金融研究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