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制造企業如何走穩“雙碳路” 今年進博會給出這些解決方案
2021-11-08 07:38:11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 國際上已建成的百萬噸級的煙道氣二氧化碳捕捉,僅前期投入就可能要10億美元,且后續運營費用也不便宜,因為捕捉二氧化碳本身就是耗能的,如何將整個碳捕捉過程經營得更有效率本身就是個難點。 ]

目前,中國正著力推進“雙碳”目標。那么,在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制造企業該如何做?綠色工廠如何誕生?

在今年的進博會上,不少展商給出了解決方案。

低碳之路怎么走

作為最重要的碳排放行業,電力、煉化、鋼鐵、化肥等領域如何實現低碳環保一直備受關注。在本屆進博會上,陶氏公司在亞洲首次正式發布了清潔能源與碳捕捉解決方案,或許能幫助這些行業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陶氏公司工業解決方案業務部亞太區商務總監陳培鑫介紹稱,此次發布的有機胺碳捕捉解決方案,涵蓋創新的UCARSOL™和SELEXOL™特種配方氣體處理溶劑及專業的溶劑管理和維護服務。該方案特別適用于藍色氫氣、生物質能源和其他工藝生產過程中的碳捕捉。

具體而言,通過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聯產“藍色氫氣”,在生產過程中捕捉副產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氫,通過UCARSOL™和SELEXOL™氣體處理溶劑及技術有效回收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其中,二氧化碳的回收率達90%以上,實現藍氫生產。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應用,通過陶氏特種表面活性劑等技術用于強化采油等。

在本屆進博會上,首次以獨立身份參與進博會的西門子能源也帶來了一款“零碳”產品,能夠為電力行業的綠色發展之路帶來啟發。

由于通體藍色,這款產品名為西門子能源145KV環保型高壓開關設備,亦被稱為藍色氣體組合開關,開創性地研發了無氟氣體替代技術,采用真空滅弧技術和潔凈空氣絕緣相結合的解決方案,在保證電能安全傳輸的同時,有效減少氟類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這款產品的特點是零碳、零排放、零污染,且對人體無害。”西門子能源有限公司輸電集團總經理王肩雷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這款產品最大的亮點是,在運用過程中,即使發生故障,泄漏出來的也是無氟空氣。”

王肩雷解釋稱,傳統的電網開關設備內通常使用SF6壓縮氣體保證絕緣距離,使用SF6工業氣體的隱患在于對環境極度不友好,而西門子能源研發的這款產品,完全摒棄了SF6氣體,采用無氟氣體替代,且全生命周期維護成本低。在應用層面,藍色氣體組合開關可以在安全水平下對現有電網進行現代化改造,并可以在經濟可行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減少碳足跡。

王肩雷舉例稱,這款產品在其40年的產品生命周期內,相當于植樹12萬棵,減少了5000噸~6000噸二氧化碳排放。

“綠色制造”背后

在米其林展臺現場,第一財經看到了兩款電動汽車專用輪胎——“競馳EV”和“e·聆悅”,據了解,這兩款輪胎均來自于米其林在中國的首家工廠——沈陽工廠。

米其林相關工作人員對此表示,為減少碳排放,該工廠引入電硫化機,探索太陽能(000591,股吧)等綠色能源的使用,此外,通過“減少、再利用、可回收”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對水資源、廢品、熱能等最大化回收再利用,降低對外排放。此外,記者還了解到,繼達能愛爾蘭韋克斯福德(Wexford)工廠2020年獲得碳中和認證之后,兩家脈動中國工廠也將于2022年實現碳中和。

隨著近來相關政策頻出,不少制造企業都在謀求低碳轉型。然而,實現“低碳”、“零碳”的綠色工廠又如何誕生,企業該如何精準把握到工廠的碳排放問題?

在此背景下,作為國際獨立第三方檢測、檢驗和認證機構的德國TüV萊茵,將在今年進博會上全球首發一款碳排放智能仿真運算模型。

TüV萊茵大中華區產品服務事業群副總裁夏波介紹稱,該碳排放智能運算模型從數據出發,通過建模、碳排放計算,最終推演出產品優化方案,為企業提供可視化的碳排放精算系統,幫助企業挖掘研發設計中潛在的碳排放問題,從源頭提升產品的環保性及其他性能表現。

TüV萊茵此次推出的這款運算模型將一反檢測檢驗認證行業的傳統操作流程,從研發階段就開始介入產品設計,避免在大規模生產階段發現對環境的影響問題不得不返工,有助于節省研發的時間和成本、提高產品出口海外市場的效率。企業既是碳排放的主體,也是落實碳中和目標的主體,通過該模型,有助于強化制造企業的節能減排意識,增加產品在本地市場的差異化優勢,從源頭抓起,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不過,隨著低碳技術的推進,不少企業也表示,整個行業也存在諸多難點需要解決。

其中,陶氏公司工業解決方案業務部亞太區市場總監董慧鷗就坦言,以“碳捕捉”為例,尤其是煙道氣的碳捕捉,目前存在前期資金投入高、后期運維成本高和二氧化碳應用領域受限的問題。

董慧鷗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介紹稱,國際上已建成的百萬噸級的煙道氣二氧化碳捕捉,僅前期投入就可能要10億美元,且后續運營費用也不便宜,因為捕捉二氧化碳本身就是耗能的,如何將整個碳捕捉過程經營得更有效率本身就是個難點。此外,回收來的二氧化碳如何利用也是一大問題。

董慧鷗表示:“其實成規模的二氧化碳的應用是整個行業也是全球性的一個難點。當前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上規模的二氧化碳應用,還是以油田增產為主,把捕捉進來的二氧化碳注入已經開采的油田里,通過二氧化碳驅油的形式來提高采收率,但是,油田增產應用也受地域的限制。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二氧化碳新的應用也在醞釀開發中,這需要我們全行業、全產業鏈以及大家共同努力往這個方向去發展。”

關鍵詞: 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