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C photo
沉寂已久的社區團購,再次上了新聞。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公布了該局對于人大代表關于“防止大型互聯網公司利用網絡團購形成市場壟斷進入市縣基層地區,嚴重影響群眾利益”建議的復文,其中提出,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社區團購,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操作不合法等問題也日益顯現:破壞了現有供應鏈產業正常發展,低價傾銷擾亂市場價格秩序,擠壓小攤主就業空間。
這三項對于社區團購問題的定性,話的份量相當重,也點明了持續強化平臺經濟監管執法的方向,“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部署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去年年底,受到各大互聯網企業加持而在資本市場上起飛的社區生鮮團購,突然遭遇了口碑評價的U形轉彎。團購被指搶了菜場和小攤販的糊口生意,仗著自己的資本體量盯上了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小蔥白菜生意。去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評論指名社區團購,勸告互聯網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如果說,社區團購“搶了小販生意”,有一些情緒化的表達,那么這一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定性,則是站在市場監管者的高度上,憑著對市場風向的熟稔,搭出更精準的“脈”,指出了看似紅紅火火的社區團購背后的“灰犀牛”問題。這些毛病必須治,盡早治,從根上治,避免社區團購積重難返。
首先,社區團購對上下游供應鏈帶來的巨大沖擊,必須正視。這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明確表態,傳統零售端因為被迫打價格戰,已造成相關企業銷售額和利潤率雙雙負增長。在供應端,低價傾銷引發品牌供應商遭遇跨省串貨、低價外采、無發票競價采購等亂象。特別是社區團購還擠壓小商販的就業空間,因為這些經營者多為農民、社區群眾等弱勢群體,他們風險承受力較低。可以想見,如果任由“破壞性創新”發展,將付出何種代價——況且,社區團購也談不上是顛覆性創新。
其次,是低價傾銷的問題。有的團購蔬菜進貨價為2元,售價卻只要1.29元,看似是消費者得了實惠,其實還是大資本利用雄厚的資本,通過低價傾銷“餓死”中小競爭對手,然后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再趁機攫取壟斷利潤的老套路。之前很多細分市場在瘋狂跑馬圈地之后,就是瘋狂收割,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一旦社區菜場歇業,小販走人,那就只剩下社區電商巨頭予取予奪了。
今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就對“十薈團”處以150萬元人民幣的“頂格罰款”,并責令“十薈團”平臺江蘇區域停業整頓3日,這就是“以案釋法”,明確對于互聯網巨頭習慣的巨額補貼+低價傾銷的模式說不。當時,市場監管總局還召開了企業提醒告誡會,明確“創新無止境,經營有紅線”。
社區生鮮團購業務不應該一棍子打死,特別是在當下疫情形勢局部反彈的情況之下,社區團購對保障民生需求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也不能無視由互聯網資本巨頭掌控的團購新業態帶來的巨大社會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于傳統生鮮零售終端、小攤販、農民的沖擊。
這一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明確持續強化平臺經濟監管執法,依法查處平臺經濟領域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低價傾銷、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執法,不是“過去完成式”,木魚還是要敲,也希望社區團購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濫用自己的體量賺走市場最后一個銅板,把人間煙火氣留給菜場和小販。
文/克鮮 媒體人 編輯 孫曉 校對 李世輝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