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亞投行首席經濟學家Erik Berglof:國際價值鏈挑戰還在未來,同時也蘊藏機遇
2021-11-27 16:39:35   來源:財經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財經網訊 “全球價值鏈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其作為發展杠桿,對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更為重要,疫情下,我們曾質疑是不是國際價值鏈的某些元素受到了破壞,但真正對于國際價值鏈的挑戰還在未來,與此同時其中也含有機遇。”11月27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Erik Berglof在第十九屆《財經》(博客,微博)年會“《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Erik Berglof

Erik Berglof還對全球價值鏈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關于疫情的挑戰,中國在去年年初關閉了國境,當時對整個系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是中國后期產能進行了快速恢復,特別是物流快速的恢復。但疫情最初的封鎖影響只是短期,如今疫情全國不同地區出現了反復,這樣就會影響到價值鏈,因為價值鏈關注的是按時交付和個體的交付,會產生很多沖擊,有一些影響已經似乎是永久性。

全球價值鏈與基礎設施是深度掛鉤,基礎設施更好的發展也可以造福全球價值鏈,那么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基礎設施?Erik Berglof表示,全球價值鏈基本基礎設施,包括供水供電、交通運輸等,產品越復雜就越可能要去依賴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此時需要積極參與其中。此外,還需要非常強健的數字基礎設施,在中國互聯網覆蓋強度越高,出口強度就越高,期間緊密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基礎設施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全球化的提升,目前中國已經位于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位置,中國有把大多數地區與全球價值鏈連接起來的能力,包括重慶、成都,通過與全球價值鏈的互聯互通受益。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襲來之后,鐵路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如中歐班列更好地和歐洲市場連接。中國也在規劃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藍圖,如引入機器人技術、推進5G的應用,像重慶、長沙已經成為未來新技術與全球連接的中樞,Erik Berglof提到。

Erik Berglof也表示,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策略的大背景下,“凈零躍遷”是未來發展的前沿,“凈零”對全球的價值鏈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種機會,全球的價值鏈可以為“凈零”排放提供產業鏈的基礎,去碳化機會進行競爭帶來的良性循環,推動全球的零碳轉型。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非常感謝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我非常高興第一次來到財經的年會,這是我到中國以來第一次來參加年會,但是從之前的專家發言當中我也獲益良多。

我是希望關注于黑天鵝以及一個灰犀牛的現象。換句話說我更多的來講一講犀牛,但是疫情這個黑天鵝,它其實既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我們目前看到它對經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是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從疫情當中值得學習的地方。

接下來我會主要關注于全球價值鏈。對于各國經濟體來說,在疫情初期,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是需要通過流行病學家來更多的理解病毒的特性以及針對這樣的病毒來作出及時的反饋。我們是希望能夠確保能夠以最小的代價來解決這次疫情,但是現在我們進入了疫情的第二個階段,更多的經濟體尤其是小微企業和行業,他們可能會仔細來看一下我們每個行業的背景以及疫情帶來的怎樣的變化,尤其要關注全球的價值鏈,全球價值鏈對于我們來組織生產,并且能夠及時的來獲取貨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現在已經看到有很多我們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現在并不盡如人意。

接下來我們會主要關注于全球價值鏈,讓它作為一個發展的杠桿,尤其是創新的推動力。它對于我們的新興經濟和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更為重要的。

首先說一下全球價值鏈是什么,換句話說就是不同的利益相關方,一起來生產一個共同的產品,比如說從自行車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不同的部件是來自于世界不同的地方。這樣的一些領先的自行車制造商都是全球價值鏈一部分,使用他們的管理能力來完成自己各自步驟的制造,降低成本。這樣可以提高整個價值鏈的效率,這樣的價值鏈在過去的疫情當中受到了很多的影響,我后面還會回來具體的來講。

我們已經開始質疑是不是國際價值鏈的一些元素在疫情之中是受到了破壞,真正的對于國際價值鏈的挑戰應該說還在未來,但是與此同時我也認為其中是含有機遇的。我之前也提到這些已經成為很多經濟體發展路徑當中的一個關鍵,他們是可以通過這個機會來完成自己經濟的轉型。全球價值鏈也與基礎設施是深度掛鉤的,他們是相得益彰的。基礎設施需要依賴于全球價值鏈,基礎設施更好的發展也可以造福全球價值鏈,所以說地方政府需要在基礎設施方面做到更好。

除了這個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全球的金融危機當中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放緩擴張,并且從發達經濟體轉向新興經濟體,這樣的模式是在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時候,我們也可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出現了這樣的趨勢。我在這里就不多細言了,但是全球的貿易現在也已經在此抬頭,全球的價值鏈也在進一步的擴張。

我想可能在這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這樣的一個轉型,這也是我們面臨各種各樣的一些挑戰和機遇,貿易緊張的局勢仍然是存在的。包括服務還有信息,跨境的這些流動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這樣的一些貿易緊張的局勢顯然是影響到了要素的跨境流動,另外我們也需要非常好的數字基礎設施,能夠盡快的使我們這樣的一些流動要素,更快更可靠的來進行跨境的流動,這種物質的流還有信息流和要素流傳輸的模式也會發生變化。后面我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看這樣的一些挑戰,包括現在疫情的挑戰,長期的挑戰就是脫碳,對全球價值鏈的脫碳,我覺得會深刻的影響未來的價值鏈的面貌。包括我們交通行業,交通行業其實只是總體碳排放轉型的一個非常小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生產側,還有我們的能源是什么樣的能源,這才是重頭戲。

下面關于疫情,主要是有幾個特點,當然首先是中國在去年年初關閉了國境,當時對整個系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中國的產能快速的恢復,我覺得也再次證明了中國的創新力和中國人創業的韌性,特別是中國的物流這一塊,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當時看到了一些數據,我看到中國的物流快速的恢復。

另外我還有一個觀點,就是現在其實它的影響最初的封鎖的影響只是短期的,現在我們經濟反復的開放,又會封閉。我覺得當然是在全國不同的地區出現了反復,這樣肯定會影響到價值鏈,因為價值鏈關注的是按時交付,關注的是個體的交付,所以肯定會產生很多沖擊。

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的企業他們都在談我們是不是要有雙重的供應鏈,我們要有更多的臨近的生產、采購,我們是不是要有一些緩沖庫存,這些都涉及到價值鏈的重構,但是我覺得現在還有很多的反對意見,我們現在看到價值鏈系統當中有一些延遲和破壞。我們現在這種價值鏈當中各種關系的互相依存,已經優化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包括交通、信息行業,很多商業重要的一些信息在價值鏈當中需要快速的流動,你想一夜之間顛覆過去已經優化到極致的價值鏈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包括跨太平洋(601099,股吧)的緊張的關系,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沖擊,大家有一些反映就在想我們是不是未來更加有韌性,保護好自己的價值鏈,資產和模式。

但其實還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果我們去回顧之前的沖擊,像中國臺灣的地震還有泰國的洪水,以及日本的福島,當時全球的供應鏈快速的恢復,但是現在就不一樣,在很多的行業,在世界很多的地區,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并沒有完全恢復,我覺得有一些影響已經似乎是永久性的影響。當然現在做一個準確的評論還太早,我覺得這個可能也是看不同的行業。我個人的想法就是這樣的一些經濟的推動的因素到最后可以解釋最終的結果。

剛才我還提到了新興經濟體,他們越來越重要,這張圖表也印證了這一點。關于他們總體的出口在GVC方面出口的占比,當然我這個新興經濟體是把中國專門拿出來了。我們看到發達的經濟體在GVC方面他們的占比在下降,中國一直在上升,但同時其余的新興的經濟體,他們的占比也越來越重要。

在未來還有更多的上漲的空間,因為發達國家占比在不斷的下降,但同時我們也想了解,在全球價值鏈當中發生了什么。每一個國家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他們有什么戰略的做法,是上游還是下游?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方面其實很難有一個事前的決策,很難說我事前更多的做早期生產的環節還是晚期生產的環節,或者是中產品的生產的環節,提前很難找到這樣的金科玉律,也搞不清楚在哪一塊要進行拓展。所以這個里面其實涉及到最終的效果,中國毫無疑問在這一塊進行了升級,中國更多關注的是終端的價值鏈的部分在中國生產,這個可能是單一全球價值鏈當中過去十年最大的一個變化。

印度也是一樣,印度也非常成功。它也成功的參與全球的價值鏈,參與了全球的出,但是更多的做法是關注某一個單獨的環節,這也是促進了印度占比上升的模式,所以中國和印度這塊的參與模式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在未來也許中國會有新的發展方向,我們也會密切的跟蹤這些進展。

當我們嘗試理解全球價值鏈的參與模式以及它與基礎設施之間的關系時,我覺得可能有幾個要點供大家參考。或者說基本的基礎設施,包括供水供電、交通運輸諸如此類的。在這塊我們需要積極參與,但是產品越復雜就越可能要去依賴交通運輸,還有基礎設施。

后面我講解的時候大家可以記住這一點,特別是涉及到每一個單獨的國家該怎么做。包括生產前、生產后的活動,這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這個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你想進入哪一塊,當然這也意味著為了讓全球價值鏈進一步的繁榮,我們需要非常強健的數字基礎設施,這張幻燈片上給大家看到了印度的各個州之間的差異,有一些州是非常強的。比如說(馬拉羅薩州、密歇根、阿拉斯)就不行,在中國可以看到互聯網覆蓋強度越高,出口強度就越高,這些是緊密相關的。

我們來考慮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基礎設施,實際上基礎設施才能使得我們首先分解全球價值鏈,才有可能跨境去運輸,才可能有在某些設施當中的物流的運營。價值鏈的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環節需要不同的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是一個關鍵的基礎設施,這個在各個國家分布是不均勻的,危機給他們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均勻的。

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情況,全球價值鏈轉型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中國要能夠應對一些關鍵的挑戰,首先我們覺得中國已經位于全球價值鏈的核心位置,和美國基本上已經持平了,比德國還要更重要。我們在這里我們看到是前項活動和后項活動,在這兩塊中國都增加了自己在全球當中的高科技這塊的占比。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最有趣的特點,就是中國把大多數的中國的地區與全球價值鏈連接起來的能力,包括重慶、成都,他們也是通過與全球價值鏈的互聯互通受益。而且鐵路的聯系,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襲來之后就顯得非常的重要,特別是對中國的這些內陸地區他們能夠更好的和歐洲市場連接,有很多的貨物都是中歐班列 列包括韓國、日本都是通過中國的中歐班列運到的歐洲,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是基礎設施帶來的。

另外中國也在規劃自己的未來,也非常激進的引入機器人技術,激進的推進5G的應用,像重慶、長沙在這塊已經成為未來新技術與全球連接的中樞。

另外我們看一下印度,印度全球出口一直在上升,但是它的GVC,參與度也在上升,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就往下走,沒有什么進展。所以仍然是一個比較小的玩家,但是印度是非常專精的,它的某一些州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的,但是按照總體來說參與度并不高。它的互聯互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海港,對印度來說非常的重要。

下面看一下新的政策框架,我們講了剛才各種各樣的政策的選擇可以用來支持全球價值鏈向前的發展,現在我們非常重視一點就是是否,當然我的中文沒那么好,我讀不出來這個標志。

我最后的想法就是這個所謂的凈零的轉型對全球的價值鏈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空前的挑戰,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機會,全球價值鏈它是可以在整個價值鏈的所有環節來落實零碳排放的,未來我們要進行完全的脫碳,我們也不知道在未來各國之間有多少同行的壓力,來保證這個方面各個行業在不同的行業部門、不同的環節來進行落實。

另外還有一些國家其實可以競爭的,之前我也參與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阿拉伯世界的一次交流活動,阿拉伯世界他們現在就希望多做高科技的投資。因為他們是不差錢的,他們可再生能源的機會也是非常多的,他們可再生能源的資源稟賦也是非常強的,他們之間其實是有競爭的。

另外我覺得這就是一種競爭帶來的良性循環,給更多的世界帶來了更多的脫碳的機會,有一些國家他們希望能夠吸收更多的全球價值鏈投資,它是以可再生能源和脫碳來作為吸引力,這個一定會推動全球的零碳轉型,謝謝。

由《財經》雜志、財經網(博客,微博)、《財經》智庫主辦的“《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11月27日-28日在北京召開,論壇聚焦“巨變下的共識重建”。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