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走向“科學發現中心”? 樊綱:應舉國發力
2021-12-08 18:16:24   來源:時代財經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目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知名灣區應還是有一定差距。比如,我們世界五百強所占的比重、國際PCT所占的比重、獨角獸企業所數量上,比起世界上最好的灣區,還是有一定的差距?!?2月7日,在首屆灣區科創峰會上,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感嘆道。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增加值在全國占比達到兩位數,以數字經濟相關制造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業產值占全國比重更超過35%,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我國科技創新的領頭羊角色。盡管如此,樊綱等與會專家認為,科學能力是粵港澳灣區存在的最大短板,從“科技產業中心”向“科學發現中心”轉變仍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基于各自優勢和產業基底,灣區內新興產業協同共生格局初顯。但從客觀數據來看,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數量僅為舊金山灣區的四分之一,亟需擺脫“量質齊低”的狀態。相比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仍處于“大卻不優”狀態,科創引領力仍有待提升。同時,與國際其他知名灣區相比,科學中心能力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突出的短板。

針對如何提高科學中心能力這一問題,樊綱表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戰略就是在“科技產業中心”的基礎上,力爭成為全球“科學發現中心”。他認為,可從城市群發展、企業之間的帶動、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進行提升,重新定義和規劃舉國體制下的科技創新,而不是分散到各個省、市。同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若干項有限的項目去攻堅,使人才、資金等資源得到集中利用。

“現在的問題是相比歐美巨頭,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還不夠大、不夠強,要讓這些企業更強更大,應當舉國發力,在一定時期內選擇一些關鍵領域集中攻克,重視市場的舉國體制?!狈V說。

而對于如何通過企業合作來提升大灣區整體科研實力等問題,騰訊量子實驗室創建者和負責人張勝譽指出,不同類型的科技公司要加強互動,利用大灣區的制造業和產業鏈的優勢,更有利于開發出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實現數字產業化。此外,科技企業要與其他行業加強合作,實現產業數字化,大型科技企業可以在技術、資金、生態建設等方面向中小企業傳遞成功經驗,帶動后者快速發展。

張勝譽認為,科技企業可以跟學術界進行合作,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有助于推動企業技術能力的不斷演變,也就是從技術消化吸收到技術的改進優化,再到技術的原始創新。反過來,產業需求又是支撐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的保障,同時也推動了學研機構學術能力的不斷發展,使得前沿技術科學原理的追蹤研究可以被轉化為突破性研究,最終轉向引領性研究。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