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在復雜的環境下,原有簡單依靠通貨膨脹目標制、泰勒規則等來制定政策已經不夠了,我們需要更加靈活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于澤說。
12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熱點問題研討會(第40期),于澤代表課題組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
于澤進一步解釋,貨幣政策在實現積極和靈活的過程中,要同時穩定好通貨膨脹預期,所以央行的挑戰會進一步加大。
報告指出,貨幣政策更加積極靈活,這就意味著在貨幣政策目標上不能簡單被通貨膨脹束縛住手腳,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來自于勞動力市場和融資成本驅動,這些問題更多要依賴改革。
此外,在通貨膨脹問題上需要一個綜合治理方式,而不是簡單說通貨膨脹了貨幣政策就要緊,就要去防止通貨膨脹。在這個過程中要更加積極的把貨幣政策從簡單的價格目標解放到就業和經濟增長,更加關注能夠將中國增速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
報告認為,要實現上述目標,在工具上要更加關注未來貨幣政策帶來的風險分布,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加多樣化的貨幣政策工具。
第一,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不是不要謹慎,而是更加關注貨幣政策帶來的風險分擔問題。現在貨幣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大量的風險執行在商業銀行的機構,商業銀行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過多的系統性風險,這給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帶來較大隱患。所以,貨幣政策要更多地從風險分擔維度進一步考量。
第二,需要進一步以改革疏通利率傳導機制。把目前構建的利率體系能夠構建為一個更加市場化的體系。同時因為目前整個貨幣政策更加依賴公開市場操作,依賴這種操作的過程中,必然導致市場對央行意圖的猜測,其透明度目前還有待提升。
第三,在貨幣政策上要準備或儲備更多政策工具,尤其是結構性工具,這里有兩點:一是現在會提到一些非常規政策工具,這些非常規政策工具,隨著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這些工具是不是還是非常規,未來是不是可以考慮他們的常規化,是不是需要做好準備是需要考量的。二是發揮好中國的結構性工具,在歐美這次疫情中采用了大量的結構性工具,還是要更多地加大中國結構性尤其是綠色貨幣政策工具的投放。
于澤建議,2022年的貨幣政策可以考慮在保持穩健的基礎上能加積極,對沖成本沖擊,進一步通過降準等方式置換MLF,降低資金成本;此外,加強預期管理,要加強與市場的溝通,加強預期引導。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