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在給區域發展定調方面,會議有一個重要表述:
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
去年10月底,高層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其中明確提到,城市單體規模不能無限擴張,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而就在前幾天,《“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點名徐州、洛陽、襄陽、長治等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強調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是否是對強省會的有意調整?避免一市(省會)獨大,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哪些城市又將迎來機遇?
01
強省會的流行,是近些年的一個顯著現象。不過,避免“一市獨大”的定調出爐后,對城市協調發展的要求明顯增多。
比如,此前下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到,“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有序建設大中城市”。
此次中央會議專門部署,要求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這和城鎮化建設任務中常見的“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表述相呼應。
當然,這一說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現。今年8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高層在定調區域發展思路時,同樣強調要“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
來源:國民經略
如何理解呢?首先,從一些大型國家戰略來看,平衡區域發展的工作,一直在推動進行。
像前面提到的黃河流域戰略,就是對沿黃地區的一種拉動。另外,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目的都是為了縮小東中西部的發展差距,促進地域平衡。
以更微觀的城市視角看,“平衡性協調性”的指向也很明確:城鎮化下半場,中小城市人口、產業面臨流失危險,所以要避免大城市的虹吸作用,加劇城市極化效應。
所謂平衡性、協調性,說白了,就是不能讓所有的經濟資源都集中到大城市。
因此,國家文件近日對徐州、洛陽、襄陽、長治特別點名,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這并不是偶然。
避免一市獨大,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建設省域副中心,反映的都是對大城市至上的城鎮化總體思路的一種微調。
來源:網絡
而在地方層面,各省其實也在有意培育副中心。《領導決策信息》的不完全統計顯示:
在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等正式文件中,共計9省15個城市明確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具體包括,贛州、洛陽、寶雞、桂林、衡陽、臨汾、岳陽、宜昌、大同、柳州、長治、襄陽、湛江、蕪湖、汕頭等等。
而在長三角地區,不久前下發的《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則提供了均衡協調發展的另一個思路。
02
要求大城市瘦身健體,不再盲目攤大餅,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過去這些年來,以省會為代表的中心城市不斷發展壯大,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GDP、人口等城市規模指標高速增長。過去十年來,成都、鄭州、西安、合肥等城市的GDP翻了三倍左右,常住人口數量達到或逼近千萬大關。
來源:搜狐城市
其二,強省會城市的首位度不斷提升。其中,長春、西安、哈爾濱、成都、武漢等地的GDP全省占比,都超過30%。
資源向省會城市集中,省份在參與區域競爭、承攬國家戰略時,有更具競爭力的王牌。這種強省與強省會互為支撐的格局,讓一些雙核甚至多中心的省份,也開始要做大做強省會。
但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本來就是客觀經濟規律,有強省會政策的干預,資源向中心城市流動的速度更快,相應的,首位城市和末位城市的差距逐漸增大。
于是,一些省會城市做大了,甚至出現城市病,但周邊城市被嚴重虹吸,越來越弱,強省會變成了一邊做加法、一邊做減法。
這當然不符合共富的大方向。所以,避免一市獨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成了重要的抓手。它存在的意義是,讓省內的城市結構更合理,而不至于出現斷檔。
像前不久,湖南就同步印發了《支持岳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和《支持衡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扶持岳陽、衡陽雙副中心上位。
來源:國民經略
河南在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基礎上,日前也提出,支持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開啟雙保險的副中心發展模式。
至于四川,很早就明確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等7個城市為區域中心城市,并鼓勵和支持它們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其實,中西部很多“有條件的省區”,舉全省之力做大省會,還有個很明顯的弊端——都市圈時代,那些中心城市輻射不到的地區,誰來帶動呢?
畢竟像河南、四川等,都算得上規模龐大、幅員遼闊的大省,只有一個大城市,顯然很難帶動全省的發展。
強省會建設到一定階段時,扶持副中心,必要性會更加急迫。
03
按照“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強省會會成為過去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隨著各地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步伐加快,未來的城市發展格局,其實會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既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單一地全面支持大城市。
事實上,留意一些地方的區域政策動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強省會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方面,不少省區明確表態“全都要”。
來源:網絡
以上面提到的湖南為例,在打造岳陽、衡陽雙副中心的同時,日前還首次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實施強省會戰略。而長沙的首位度在29%左右,不算低了。
11月發布的《廣西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中,廣西不僅要“深入實施強首府戰略,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還要“推動柳州、桂林升級發展,建設廣西副中心城市”。
對此,西部城事此前曾發文《廣西驚現反常操作!南寧、柳州、桂林,這次誰能贏?》,可以查看。
至于其他地方,在避免一市獨大、大城市瘦身健體的總體定調下,也并沒有拋棄強省會,反而是釋放出了明確加強的信號。
像江西日前提到,“省會興則全省興”;福建則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州實施強省會戰略的若干意見》,支持福州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來源:城市進化論
一些發展水平相對更低的中小省區,如甘肅,日前發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同樣提到,要“持續增強蘭州市的集聚、輻射和帶動綜合功能”。
越來越多的省份,明確吹響強省會的號角;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將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上議程。
這當然不矛盾。它反映出了區域發展的復雜性,很難靠一套簡單的方法論來解決問題。
在承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對區域發展做均衡性的調整,避免中小城市被拋下,將成為未來的核心思路。
至于平衡點在哪里,則得靠地方去因地制宜,具體拿捏。
總的來說,省會依然是贏家。但被地方欽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或者有副中心潛力的城市,也將獲得比以往更大的發展機遇。
MORE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西部城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