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江蘇首條跨市城軌——寧句城際(S6號線)正式宣告開通,鎮江句容被拉進“半小時通勤圈”。加之,同時開通的地鐵2號線西延線,地鐵版圖實現東進西擴,運營里程達到427公里,排名上升至全國第5位。
圖片來源:交匯點客戶端
同一天,寧馬、寧滁、寧揚項目同時開工,南京、馬鞍山、滁州3市皆是市委書記或市長出席開工儀式,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可以預見,隨著這些骨干項目的推進,南京都市圈的1小時通勤網絡也將加速成型。
此前,國家發改委點名支持編制實施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城市,有南京、福州、成都和西安。南京都市圈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是因為首個獲批,更因為這是全國首個跨省域的都市圈——近半數成員來自鄰省的安徽。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204922
不過,這幾年安徽省會合肥的異軍突起,對南京形成競爭之勢。馬鞍山、滁州、蕪湖等城市既是南京都市圈成員,也屬于合肥都市圈成員。
身處兩個“互相重合”的都市圈,南京與合肥之間是怎樣的“相愛相殺”,南京跨省“帶圈”能給其他城市群帶來哪些啟示?
首條跨市城軌
圖片來源:新華社
作為江蘇省內首條跨市城軌,速度快是寧句城際的最大特點。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交通院總工程師王樹盛表示:“列車設計最高運行時速120公里,而南京市內地鐵一般設計時速80公里。”
從鎮江句容乘坐這趟列車,換乘南京地鐵2號線,一小時即可到達新街口,一個半小時即可到達河西片區。這意味著,南京正式將句容拉入半小時通勤圈。
中心城市和邊際城市的無縫連接,好處不言而喻。“頭部企業在南京、配套企業在句容”,已逐漸成為兩地的默契。
句容市委書記潘群表示,句容將依托重大交通項目帶來的空間重塑、要素重組、動能重聚,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核心優勢,精心做好寧句城際軌道交通沿線規劃完善、土地開發利用。
著力打造具備“城市形態、工業產出、樞紐優勢”的樞紐經濟區,最大程度集聚更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加快向樞紐經濟、數字經濟、消費經濟拓展轉變。
在江蘇省內,感受到“南京紅利”的不止鎮江(句容)。揚州作為蘇中城市,地理優勢遠不及長江南岸,跨江發展成為重要的突破點。去年末,連淮揚鎮鐵路的通車給揚州帶來“重塑區位”的重要契機。
外界認為,此番寧揚城際的加速推進,不止是實現了其融入省城半小時“通勤圈”的夢想,更使得揚州“緊密接軌上海都市區、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沿江區域中心城市”有了更多可能。
作為揚州“前哨”的儀征市先行一步。今年9月,揚州市主要領導調研時指出,不止于區位,儀征的生態環境優美,產業基礎較好,要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和寧鎮揚一體化等重大戰略,有效承接南京“外溢”的科教、人才、產業等資源要素。
實際上,早在2014年,江蘇省政府就印發了《關于印發寧鎮揚同城化發展規劃的通知》。自此,“推進寧鎮揚同城化”成為江蘇省級層面謀劃的重大戰略部署。而長江的地理阻隔和三地城際建設的滯后,是其同城化進展較為緩慢的重要原因。
如今,隨著城際建設的快速推進,使得三地空間上的“同城化”成為可能。以句容為例,王樹盛此前表示,
“南京作為中心城市,在向生產性服務業、金融及法律咨詢等高端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涉及功能的調整和產業布局的優化,需要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協同分工,形成資源的高效配置,帶動雙方經濟共同發展。”
南京跨省“帶圈”
實際上,南京不止向東,將鎮江、揚州攬入同城化的“懷抱”。南京向西,寧馬、寧滁城際也同時開工建設,這距離其工程可行性報告獲批不足兩月。
寧馬城際起自南京西善橋站,終至馬鞍山當涂南站,路線全長約54.23公里;寧滁線起自南京北站,終至滁州站,路線全長約55.35公里。這兩條市域(郊)軌道交通線路的速度目標值均為120公里/小時,未來通車之后,有望實現南京與馬鞍山、滁州分別30分鐘和40分鐘的快速聯系。
南京至馬鞍山市域(郊)鐵路(南京段)線路走向示意圖 圖片來源:南京日報
安徽馬鞍山、滁州分別處于南京的西南和西北,均系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員。其中,馬鞍山早在2000年就已加入南京都市圈,并且成為了最早編制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城市之一。這兩條線的開工建設,也意味著南京距離安徽的時空距離再近一步。
從南京都市圈內城市的區位來看,南京東邊是江蘇的鎮江、揚州、常州(金壇、溧陽)和淮安,西邊是安徽的馬鞍山、滁州、蕪湖和宣城。
南京都市圈示意圖 圖片來源:南京市發改委
而作為中心城市的南京,地處寧鎮揚山地,國土面積僅為6587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崗地約占60.8%,水域達11%以上),在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中分別處于倒數第二、第三位,土地開發強度一度逼近33%的國際公認警戒線。
在行政合并幾無可能的情況下,“西進東擴”擴大經濟腹地成為不二之選。南京向東推進寧鎮揚同城化,向西推動寧滁寧馬跨界一體化。不過,從經濟發展來看,東強西弱勢頭明顯,再加之長江天塹,南京對皖東南城市的影響力明顯要高于省內城市,被不少人稱為“徽京”。
這是南京跨市“帶圈”的重要背景。百度遷徙大數據顯示,2021年春運第一天(1月19日)遷入南京來源地和遷出南京目的地排名前三的都是鎮江、滁州和馬鞍山,其中滁州和馬鞍山合計遷入/遷出南京規模都超過10%,可見三地聯系之頻繁。
在很多馬鞍山人看來,看南京衛視、揚子晚報是不少人的共同記憶,甚至發布疫情通告還需要專門提醒“南京算省外”。寧馬滁之間的經濟往來也十分密切,寧滁、寧馬還分別成立了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來推動融合發展。
“江蘇有三個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腹地范圍比較有限。東邊的話主要是鎮江受它影響較大,西邊受它影響的是馬鞍山、滁州,甚至延伸到蕪湖這邊,從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傳統。”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對城叔表示,早年合肥的經濟、交通影響力也不足以覆蓋至皖東南片區。
在他看來,寧滁、寧馬等城際建設更多的是考慮安徽省更深入地融入長三角地區,這相當于是一個通道建設。安徽前些年的重點是合肥與外界的聯系,但是皖東南城市也一直在全省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新通道的暢通不僅能夠讓安徽省跟長三角更好地對接,也能夠讓這些城市有更好的表現,“安徽不能只有一個合肥”。
省會腹地之爭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585622
在南京都市圈不斷擴容的同時,合肥的“逆襲式”發展也備受矚目。
從2001年開始,合肥以每年超越3~4個城市的速度,在2020年成功躋身全國經濟排位前20名,經濟總量躍上萬億臺階,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也漸入佳境。
這也使得外界開始擔憂:南京和合肥是否會發生腹地的爭奪?畢竟,南京都市圈中有4個是安徽城市,占據其地級市總數的1/4,滁州、蕪湖和馬鞍山還屬于合肥都市圈。這些城市也正是安徽省內經濟較為活躍的城市。
從2021年前三季度表現來看,滁州、蕪湖、馬鞍山和宣城的GDP分別為2559.2億元、3186.96億元、1854.11億元、1356.3億元,增速分別為12.3%、13.6%、11.7%、12.3%,均高于全省增速(10.2%)。
對于南京而言,2020年也是一個特殊的節點——GDP達到14817.95億元,順利邁入全國前十。眼下,南京和合肥都將爭取國家中心城市作為重要目標,希望擁有更廣闊的經濟腹地,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與產業分工,進而實現城市能級的躍升。
在寧滁馬跨界一體化加速推進的同時,“合滁、合蕪馬”兩大發展帶也被列為合肥市接下來5年重點發展的“六帶協同”的重要內容。在外界看來,頗有一種合肥“飛黃騰達”之后轉身回來“搶地盤”的味道。
不過,在專家眼里,類似這樣的觀念明顯是格局小了。曾剛提出,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發展有著不一樣的路徑。長三角地區已經從單個城市、都市圈,進入到城市群發展階段,內部之間沒有那么多的界限。比如,從規劃上看,上海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更是重疊的。
他認為,從產業來看,不同類別的腹地范圍是不一樣的。長三角作為新興戰略產業的重要基地,不應局限于三省一市或者某個都市圈,這樣產業是搞不大的。“現在還繼續搞‘小圈子’,跟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階段不符合。”
不過也有例外,曾剛提到了處于蘇魯豫皖交界處的徐州都市圈。公開信息顯示,其最早由江蘇的徐州、宿遷、連云港(601008),安徽的宿州、淮北,山東的棗莊、濟寧的微山縣,河南商丘的永城市組成,目前徐州都市圈的最新范圍還在規劃制定中。
不同于南京、合肥圈內城市的加速發展,徐州都市圈所在的地區相對落后。“蘇北、皖北等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能力還處在都市圈的階段。”曾剛認為,南京都市圈是有特殊性的,徐州都市圈想要四省聯動并不容易,“一個是落后地區較多,一個是協同難度較大”。
從城市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這不是簡單的并列或者拼圖,更多在于城市之間生產要素和服務職能的融合。政策層面更多的是為這種融合掃清壁壘,創造條件,至于最終能否由城至圈,再到更大范圍的一體化,其實是一種水到渠成的事情。
記者|淡忠奎編輯|楊歡盧祥勇 杜恒峰易啟江
校對|何小桃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