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急了,河南真的急了!
2022-01-05 09:13:05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微信號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河南,苦科創實力不強久矣。

從常年位居高考“地獄模式”榜首,到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愈發捉襟見肘的科創實力,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作為這個中部人口和經濟大省的“最大短板”,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舉目四望,湖北“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瞄準全球創新網絡重要樞紐發力;安徽憑借量子科技產業,頻頻站上世界科技舞臺;山西實施“1331工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數字經濟全力加速……

眼看周邊兄弟省份相繼突圍,河南的危機感更甚。

繼去年11月河南省委書記帶隊赴京連用三個“懇請”向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尋求支持后,日前,河南省委機關報頭版刊發署名文章,進一步強調創新于河南發展的重要意義、叩問河南當前的短板和差距。

如文中所言,這是一場機遇性、競爭性、重塑性變革,“成不了創新高地,就會淪為發展洼地”。

盡快補上這塊短板,河南才可能真正具備“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底氣。

三個“懇請”

“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創新必退”“捫心自問,創新要素不足是我們的突出短板,科教質量不高是一大痛楚”……

不久前,《河南日報》頭版刊發的署名文章《高峰起中原》金句頻出,毫不諱言當地面臨的發展困境。一系列直戳痛點的接連發問,更是發人深省——

“看看成都,比比鄭州,我們的省科學院在哪里,有多少人能一口說出來?”“看看吉林,比比河南,除了少數幾張牌,我們手里又有多少真正叫響全國、閃耀世界的原創性科技成果?”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756693

如文中所言,“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科技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創新人才。”

如此堅決的表態,實則有跡可循。在新一屆河南省委班子履新之后,“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成為關鍵詞。

去年6月11日,剛剛履新的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河南省委常委會會議,強調“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緊接著7月中旬,河南省先后兩次赴科技部匯報省部會商有關議題,爭取科技部在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平臺及國家高新區等創新載體建設方面給予支持。

同年9月,河南省委工作會議部署實施“十大戰略”,“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被放在首位。同月,河南省科技創新委員會宣布成立并召開第一次會議,明確了“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的規劃圖和路線圖。

更為引人注意的是,去年11月23日,一天之內,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與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分別進行會商會談,內容都是希望對河南“多一些幫助”。

面對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主要領導,樓陽生連用三個“懇請”為河南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尋求支持——

“懇請教育部一如既往關心支持河南發展,在‘雙一流’建設、高等教育布局優化調整、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等方面給予更多指導幫助”;

“懇請科技部一如既往關心支持河南發展,持續深化省部合作,就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給予更多指導幫助”;

“懇請中國工程院一如既往關注河南、支持河南,在重大戰略咨詢、重大決策及項目論證、頂尖人才培養、一流創新生態打造等方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對此,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通過此次會談,更加深刻感受到河南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更加深刻感受到河南黨員干部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教育部將持續推動部省合作走深走實,助力國家創新高地和現代化河南建設。

連鎖反應

補科創短板,河南為何如此迫切?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278449

一方面是存在已久的發展差距。

從與“兩部一院”的商談內容來看,高等教育無疑是基礎中的基礎。這也一直是無數河南人心中的“痛點”,對此城叔已做過分析。

由此衍生出的,是區域創新能力不足、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等“連鎖反應”。

以院士數量為例。兩院院士作為頂級科研硬實力的象征,每兩年增選一次。根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去年11月公布的最新增選名單,河南新增1名院士,全省兩院院士總數達到25名。

與中部幾個兄弟省份相比,差距十分明顯:

湖北新增8位院士,兩院院士總數上升至81位,居全國前列;

安徽新當選3名院士,院士總數達39名;

湖南新當選5位院士,兩院院士共44位。

根據一份題為《中國科技精英的地域分布——基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兩院院士數據的分析》的期刊文章統計,在1955-2019年兩院院士籍貫分布中,河南籍院士數量為72人,排在第14位。排名前兩位的江蘇、浙江,兩省院士總數分別是豫籍院士的5~6倍多。

而從“院士當選時的工作地”這一指標來看,河南院士總量僅占全國的0.79%。

上述《河南日報》署名文章還列出幾組數據:在全國綜合創新能力排行榜上,河南居第13位,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占全國比重均不到3%,研發投入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202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于全國2.54個百分點,本科高校占全省高校總數的比例低于全國8.6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面對眼下不容錯失的歷史機遇,河南亟須提升發展能級。

去年以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等重磅文件相繼出臺,中部地區再一次站上崛起的風口。

對于人口和經濟規模長期居中部六省之首的河南而言,這無疑是其參與新一輪區域競爭、爭奪中國經濟“第五極”地位必須要抓住的機會。

目標升級

觀察河南近期密集部署,其最新瞄準的重點是“一院一城”融合發展——即河南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在高校方面,則提出打造河南高等教育“雙航母”,大力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

圖片來源:鄭州大學官方微信號

決心與共識已經達成,關鍵在于如何行動。

從2020年開始,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已連續兩年明確將“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在不久前河南省政府召開座談會聽取對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建議時,河南省省長王凱再次強調,明年將“把創新驅動作為首要戰略”。

梳理河南省級層面歷次相關部署及關注重點,其中既有傳承延續,也有新變化。值得關注的是對河南創新地位的目標升級。

202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曾明確提出“打造中西部創新高地”,相關部署包括“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推動鄭洛新自創區提質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原創新創業中心,加快建設鄭開科創走廊、打造百里創新創業長廊”等。

去年6月,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河南省委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4個多月后,“建設國家創新高地”作為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重要內容,正式寫入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

從中西部創新高地到國家創新高地,目標提法改變的同時,行動力也在跟進加碼。

就在“兩部一院”商談歸來后,2021年11月24日,樓陽生第一時間赴鄭州調研河南省科學院、中原科技城規劃建設情況。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河南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的融合發展成為樓陽生強調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河南省委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第二次聚焦河南省科學院的重建重振工作。其背后傳遞的信號是: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為河南發展打造一個吸引、容納和培養更多高層次創新人才的“蓄水池”。

圖片來源:河南日報

作為創新人才誕生搖籃的高校,則是“水源”和“泉眼”所在。從公開報道來看,自去年6月以來,河南接連出臺多份重要文件,調整省內高校建設格局。

河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此前透露,“十四五”期間,河南將投入50億元引導資金支持鄭州大學一流大學建設,投入25億元引導資金支持河南大學一流學科大學建設,打造河南高等教育“雙航母”。此外,還將大力支持河南理工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7所高校11個學科開展一流學科創建工作,打造“雙一流”建設第二梯隊。

赴京商談歸來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21年11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

其中,明確提出“吸引行業創新龍頭企業和高端研究院所共同組建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學”等具體計劃。

這也意味著,此前《鄭州市新基建建設示范區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借鑒浙江西湖大學、廣東南方科技大學辦學模式,在鄭州市謀劃籌建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構想將加速實現。

記者|程曉玲

編輯|劉艷美 何小桃 王嘉琦 易啟江

校對|孫志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