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周年 跨區域稅收協作“經驗錄”
2022-01-07 09:44:2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自此開啟。兩年過去,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2021年10月,國家層面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兩個月后,《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隨之出爐,落地的路線圖進一步明晰。

藍圖之下,基礎設施不斷“生長”,城市之間“有形”的時空距離已大幅拉近。

兩個例子是,2020年8月成渝中線高鐵項目獲國家批復。僅13個月后,線路啟動建設,推進速度在國內高鐵項目中堪稱罕見;2021年12月,大足至四川內江高速重慶段、合川至四川安岳高速重慶段兩條高速公路同日通車——成渝兩地加速邁入“1小時交通圈”。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務合作不斷“清障”,經濟圈中“無形”的經濟聯系正在加強。

稅收無疑是其中一個絕佳的觀察“切片”。一方面,稅收大數據覆蓋面廣、及時性強、顆粒度細,最能直觀呈現地區經濟聯系度的變化;另一方面,經濟活動一舉一動都涉及稅務服務,各地如何主動“破壁”相互融入,相關的探索創新又如何推動了區域一體化進程,都可從成渝地區稅收征管一體化的努力中“以管窺豹”。

以點帶面 探索成渝地區稅收征管一體化“先手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稅收征管一體化。

涉稅事項有調整、辦理流程有優化、納稅體驗有創新……回看兩年,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稅務服務是亮眼的領域之一,也最是事無巨細。但格局拉大,稅務服務區域一體化的經驗,并非無跡可尋。

與國家的思路同頻,以地區的特點為引,邏輯清晰、循序漸進,這是成渝地區稅收征管一體化最大的特點。

跳出成渝看成渝,經濟圈的建設身負重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被正式提出前的2019年,正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周年。期間,中國城市的競爭格局悄然改變,成都和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經濟規模最大的兩個中心城市獲益匪淺,“一帶一路”倡議,更使兩座城市從內陸腹地,一躍成為開放前沿。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節點,“十四五”啟幕。2020年的1月和5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先后提出和發布,這被認為關乎中國新時代新的戰略縱深。

成都和重慶,如何發揮“雙核”作用,輻射帶動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同進步,由此成了最大的期待。

以成都為例,先緊密聯系周邊的幾座城市,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成為當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支撐性工程。近日,國家正式批復《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其中也“自上而下”明確了這一點。

難得的是,從大格局到小區域,眾多需求與布局,稅務“答卷”一一精準踩點。

成德眉資稅費票證寄遞中心,正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早在2018年4月,成都市發票寄遞中心就已正式啟動運行,成都成為全四川首個開啟全域發票“網上申領,郵政配送”的城市。

作為當時的一大創新舉措,發票寄遞中心顯著方便了當地納稅人,解決了辦稅服務大廳排隊領購發票的一大“堵點”。當年,成都市發票寄遞中心寄送包裹210余萬件,日均寄遞9000余件,單日最高寄遞超過2萬件。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啟動建設后,依托原成都市發票寄遞中心,成德眉資稅費票證寄遞中心,于2020年12月正式運行。這一舉動,正是源自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將成德眉資稅務同城化,作為探索推進成渝地區稅收征管一體化的“先手棋”。

“當天申領、當天寄出”,截至2021年12月運行一周年時,成德眉資稅費票證寄遞中心已累計寄遞包裹230余萬件,發票超過2億份。如今,“網上申領、郵遞寄送”已成為成都都市圈納稅人繳費人的首選。

打破壁壘 線上跨省“通辦”線下服務“同質”

成德眉資稅費票證寄遞中心新建立的運行模式,通過“發票就近配送”,突破了行政區劃限制,進一步減少了發票配送時間,部分接壤區域寄遞時間縮短20%。

但隨著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不斷推進,川渝兩地跨省經營納稅人越來越多。省內城市間的稅務同城化只是第一步,此后必然要面臨省際行政壁壘的突破——兩年過去,成渝地區實現涉稅事項的跨省“通辦”,已從無到有,數量還在不斷擴容。

線上辦稅,并非是新事物。但一個直觀的變化是,以前四川和重慶都有各自的“電子稅務局”,若需辦理跨省涉稅事項,需要分別注冊和登錄雙方電子稅務局、分別進行實名認證。如今,納稅人早已可以通過“川渝通辦”一個頁面,自動跳轉到對方電子稅務局,實現“無縫”“無感”銜接。

而看得到的是頁面的簡化,看不到的更是“一鍵直達”背后,數不清的探索和創新。

跨省電子繳庫,就是一個直觀的例子。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錦江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張強告訴記者,建安行業常常涉及跨省業務。中鐵八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注冊在重慶市的建筑類勞務公司。

因為在成都市錦江區有建筑勞務業務,該公司需要在錦江區繳納增值稅及附加稅費。但以前在重慶無法通過電子稅務局直接繳納跨省稅款,必須前往錦江區稅務局大廳辦理。而根據工程進度,通常這樣跨省繳稅的頻率,是每月一次。

“2020年以來雖然新增了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繳稅模式,但由于支付限額和資金安全方面的限制,無法一次性繳納大額稅款。”辦稅人員表示,“跨省繳庫”功能徹底結束了每個月的奔波。

成渝跨省繳庫業務開通后,該公司于2021年1月13日,首次通過電子稅務局成功繳納增值稅及附加共計35萬余元。從申報、扣款,到下載完稅憑證……足不出戶,所有操作只用了不到半小時。

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后,稅務部門先后兩批公布的38項“川渝通辦”線上業務之一。

僅這一項成果背后,就不止需要兩地稅務部門合作,還需協調銀行配合。通過財稅庫銀聯網通道,打通兩地稅務、國庫、商業銀行三方信息系統,統一各系統參數配置,實現網簽省外賬戶三方協議,最終才完成稅款的跨省電子繳庫。

而線上“通辦”,線下的稅務服務也逐漸“同質化”。

成都市錦江區稅務局,實際上也是四川省稅務局與重慶市稅務局聯合確定的涉稅服務同質樣板試點單位;其辦稅服務廳,就設有“成渝服務同質化專窗”,專門為來大廳辦稅的重慶企業開通綠色辦稅通道,提供同質化服務。

重慶一家鋼鐵集團的辦稅人員,就體驗過成都稅務的“同質化”服務。因房產產權糾紛,其需要前往成都市錦江區稅務局大廳,補繳近二十年的土地使用稅等。時間跨度長,期間已發生“營改增”等多種稅種變化,工作量大且計算非常復雜。

了解情況后,工作人員引導其前往“成渝服務同質化專窗”,專人高效解決了其難題。

一把尺子 拉平40余項涉稅政策執行標準

另一個川渝兩地納稅人共同的困擾,是政策執行口徑不一。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稅收政策的解讀口徑一致、執行口徑一致是基礎。

實際上,兩年來兩地稅務部門已統一了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建筑施工揚塵排污系數等40多項政策執行標準。

就在2021年最后一天,川渝兩地稅務部門又聯合發布了《川渝地區稅務行政處罰裁量權實施辦法》及《川渝地區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統一了兩地62項稅收違法違章行為處罰標準。

“圈內”統一了標準,各地如何落實成了關鍵。

以成都為例,建立“天府中央法務區稅收法律服務中心”,開展“建安行業稅收聯合監管”,就是成都市稅務部門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稅務執法區域協同的兩項創新舉措。

2021年7月,由四川省稅務局、成都市稅務局、天府新區稅務局三級統籌建立的天府中央法務區稅收法律服務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聚焦調處重大涉稅爭議、預防國際稅收糾紛、提供“一帶一路”涉稅指引等事項,通過向廣大納稅人提供涉稅法律服務,著力打造稅務法律服務品牌。

建安行業稅收聯合監管工作,則是成都市雙流區稅務局與重慶市渝北區稅務局,以現代化、智能化、電子化手段為依托,形成跨區域建安行業分稅種涉稅風險指標及管理模型,聯合開展專項體檢,聯合實施監管服務,并通過共享跨區經營企業信用等級評定結果及動態調整情況,對入庫試點企業聯合開展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有效提高了行業稅法遵從度。

毫無疑問,凡此種種的稅務合作,不僅為成渝地區雙城記圈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更為全國跨區域稅收協作提供了寶貴經驗。這些努力未來又將撬動區域怎樣的經濟潛力,值得我們期待。 文/黃謹之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