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董亮 李海顏)“養老問題涉及人從哪來?地從哪來?錢從哪來?現在最大問題是人從哪來”。1月7日,在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會議間隙,市人大代表、北京市老齡產業協會秘書長臧美華就養老相關問題接受北京商報采訪。她認為,應改變養老護理是伺候人的舊觀點,從福利待遇、晉升機制等方面完善養老護理人才的培養。
“人們長期以來的思想觀念,不到萬不得已不做伺候人的工作,所以招收護理人員很困難。”臧美華說,目前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困境是人才來源不足、招不到人,而招到人后由于工作強度大,但工資、職業定位低,且缺乏職業晉升路徑,所以也很難留住人。
根據北京市老齡協會此前發布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20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總量為429.9萬人。臧美華表示,按每年增加15萬人的速度,10年后就要增加150萬人,而在老年群體中失能老人的護理是剛性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養老護理人才教育培訓的戰略規劃。
針對養老護理人才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問題,臧美華建議,首先要加強社會對養老護理觀念的認識,改變養老護理是伺候人的舊觀點,提出“全民皆護理”的理念,讓全社會認同這一職業。其次,要加強職業本身規劃和發展,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學校教育方面,應在職業學校開設養老護理本科、研究生專業,應該有養老護理的學士、碩士,甚至博士;職稱待遇方面,應建立低、中、高三級專業職稱取得機制,建立職業晉升激勵機制,并與工資待遇掛鉤。此外,培養人才需要政府給予財政支持,鑒于養老人才面臨的困難,需要政府不僅在鼓勵入職上給予補貼,還應在培訓學習階段給予優惠補貼學費的政策。最后,還應同時改善養老護理人才的工作就業環境,減少勞動強度。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