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政策,毫無疑問是2021年的熱頻詞匯之一,“綠色金融”也隨之受到了更多關注。1月8日,在正在召開的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北京市美臣保理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黃軼,市政協委員、民革北京市委員會常委姚衛海等均就北京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建議。
強化頂層設計北京綠色金融“領跑”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由來已久,2017年以來,國內更是分別在五省八市開展了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
2020年“雙碳”政策提出后,綠色金融標準接連出爐,激勵約束機制范圍有所擴大,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工具,“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新型產品和業態不斷涌現……綠色金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日漸清晰。
北京的綠色金融發展,也在2021年駛入了“快車道”。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北京市主要中資銀行綠色信貸余額1.27萬億元,同比增長9.78%;北京碳市場各類碳排放權產品累計成交6874.6萬噸,成交額19.74億元,成交均價穩居全國第一。
對于如何保持這一成績,姚衛海指出,近年來北京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和自下而上的實踐創新,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綠色金融重要的倡導者和引領者。加強頂層設計,未來要持續將綠色投融資融于產業的中長期綠色發展規劃和區域布局之中,完善綠色標準體系,建立綠色產業規劃與綠色金融發展規劃之間的協調機制。
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國民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劃,推進各項節能減排措施和綠色能源的應用與普及,在北京市事權范圍內更新制訂適合北京市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特點的綠色低碳產業、產品和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等重點內容。
在1月6日舉行的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式上,市長陳吉寧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深化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打造綠色金融和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在黃軼看來,北京綠色信貸、債券規模全國領先,具備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和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礎。
健全信息披露克服“負外部性”
綠色金融飛速發展背后,如何保持合規有序發展、如何持續吸引社會資金配置到綠色產業、如何確保有綠色融資需求的企業真實符合綠色金融標準,相關問題成為綠色金融發展路上不容忽視的課題。
在保證信息真實性方面,姚衛海認為,健全綠色信息披露機制是重要一環。建立健全全市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標準,強化對企業ESG和氣候信息披露的管理和監督要求,不僅包括對金融機構持有的綠色資產的信息,還應包括這些資產和主要資產的碳足跡。打破由于信息不對稱、數據共享層次低等問題所導致的綠色投融資瓶頸,有效制約污染性投資,防范“洗綠”風險。
姚衛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克服綠色金融的“負外部性”,是促進綠色金融在市場化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過政府部門牽頭制訂北京市綠色信息共享機制實施條例,搭建綠色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綠色項目信息數據庫。“還可以通過地方性立法等手段有針對性地加大對非綠色項目的減碳排污要求,一方面可以降低非綠色項目的碳排放與污染水平,一方面也提升了非綠色項目和能源的運營成本。”姚衛海建議稱。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京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此類問題已經得到了關注——北京綠色交易所正在加緊推進綠色項目庫和氣候投融資平臺建設,研究強化綠色資產交易、環境信息披露等功能。
提高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獎補政策成閉環
在2021年初,人民銀行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寫入了“十大工作要求”。央行于2021年6月修訂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中,也將量化考核范圍擴展至金融機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業務,評價結果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
事實上,自“雙碳”政策明確發展目標以來,各地區以及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主體,都將發展綠色金融作為了重要方向。
在談及如何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促進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時,姚衛海表示,在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擔保、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方面,綜合運用財政獎補、貼息、風險補償等手段,加強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構建可持續綠色金融助力綠色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
黃軼則進一步建議,要建立健全多角度、全鏈條、廣覆蓋的綠色金融獎補政策閉環機制,制定出臺包括信貸貼息、債券貼息、上市獎勵、保費補貼、擔保獎勵和風險分擔等在內的系統性、集成化綠色金融獎補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發展。
除了對市場參與主體進行獎補外,黃軼指出,還可以適當擴大獎補對象和類型。在北京本市綠色項目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到京津冀、北京對口支援的中西部地區以及中關村(000931)在各地產業園區的綠色項目,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同時,發揮首都在綠色金融方面的引領和輻射作用,爭取把北京建設成全國的綠色項目管理中心。
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 廖蒙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