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北京成為彰顯時尚的購物之城、薈萃全球風味的美食之都、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全球旅游目的地。無論是購物還是游玩,文化都成了未來消費的熱點。在來自民革界別的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看來,北京要發展休閑娛樂、景區夜游活動等夜間消費,需做好配套的服務保障。北京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一級巡視員宋慰祖從消費品的角度指出,要推動北京的消費品制造業提升設計水平,創新設計產品,吸引國際游客“游中國、購中國”。
夜經濟走文藝范兒
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衛海
今年元旦,不少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跨年,也帶動了新一輪消費小高峰。龍湖天街7周年慶、樂多港萬達1周年慶“一起萬ONE節”,潮流藝術展、街舞冠軍、搖滾獻唱嗨翻全場;八達嶺奧萊跨年夜現場開啟新年明信片……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近日介紹,隨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點項目帶動效應加速釋放,元旦假日期間,“雙奧之城”風采盡顯,商品、服務消費火熱升溫。
“如今的消費已經不再局限于吃喝穿用了,人們對消費產品的需求,不再簡單地追求物質,更多的追求文化和精神。”宋慰祖表示,“我們要打造新型商業綜合體,跳出原來只服務于本地居民的思維,而要服務于游客,構建具有號召力的品牌消費場所。”
北京各商圈都在不斷創新品牌、打造IP,不過與之相比,夜間文化娛樂消費仍待提振。
在姚衛海看來,北京夜間經濟以文化商業街區、商業綜合體、文化園區、旅游景區以及劇場的形態呈現,是比較傳統的商業形態。公共文化場所博物館、美術館的夜間活動尚未開展,同時,景區夜游活動也比較少。
“總體來說,北京夜間消費依賴于傳統商業街區有一定存量市場,一部分夜間休閑娛樂場所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夜間旅游僅處于嘗試階段,還沒有廣泛推廣,公共文化服務總體尚未進入夜間經濟活動。景區、郊區的夜間經濟有待發展。”姚衛海說。
姚衛海建議,增加營業時間,為消費者提供活動空間和場所,做好產業升級、增加娛樂項目、讓業態更加豐富,服務更加多樣性。要最大限度地將公共文化服務與夜間經濟結合在一起,讓公共文化服務融入日常生活。
“游中國、購中國”的吸引力
作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北京正加速打造消費地標、培育消費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文化消費也成為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路徑。
姚衛海表示,“做文化消費,一定要想好受眾是誰,是什么樣的人來、為什么來?北京要建設博物館之城,這里博物館資源豐富,也有別具特色的皇城文化以及首都氣象,都是吸引游客前來的理由”。
北京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一級巡視員宋慰祖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方面要強化擴大消費,要讓國民能夠在北京城享受到購買全球優質品牌商品的便捷性。同時,也要吸引國際游客到中國來‘游中國、購中國’,這才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重要的目標。”宋慰祖說。
他建議,成立首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研究院,匯集商貿經濟、工業設計、消費行為、旅游購物、品牌培育、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對這些成功城市的經驗、案例進行系統理論的研究。
創新是文化消費品做出特色的關鍵。宋慰祖認為,要推動北京的消費品制造業提升設計水平,創新設計產品,豐富市場。要大力培育發展自主創新、中國設計的國產自主品牌、引領世界消費潮流的中國風生活消費品,讓中國品牌、北京創造占領消費市場,服務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聯動做好安全、防疫服務
疫情期間,文化娛樂消費也難免受到沖擊。在此情況下,如何提振文化消費?
宋慰祖表示,“在疫情的大環境下,世界的腳步慢了下來,我們可以考慮如何利用新技術、線上渠道,創新方式,重新構建消費體系和商業體系,這對我們和世界都是一個新課題”。
“疫情終究會過去,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我們要做好防疫,在物理隔離方面,做好佩戴口罩、社交距離、通風方面的工作,及時接種疫苗。在做好基本的防護工作的同時,發展好文化旅游消費。”姚衛海也說。
除了疫情影響,夜間文化娛樂消費還要考慮好安全因素。
“夜間游園確實比白天安全隱患增加,安保責任大,成本增加,因此園區動力不足。但夜游可以增加過夜游客數量,大幅度提高游客消費數額。”姚衛海表示。他建議,景區采取健全安保措施和游客流量控制,做好夜間接待工作,豐富夜間旅游體驗內容,做好配套酒店、餐飲、娛樂等諸多配套服務,確保游客體驗的舒適度,保證夜間住宿床位的供應。
“想做好夜間消費,就不僅僅是文化、旅游部門的工作,而是需要更多相關部門聯動,環境、安保、人流控制、疏散、交通等等都要統籌安排。”姚衛海說。
在政策上,政府也需提供更多的扶持舉措。“發展夜間經濟離不開創新,新興業態這樣的創新形式需要政策扶持,政府部門應該在政策層面予以鼓勵,降低企業風險,推動新興業態發展壯大。”姚衛海說。
宋慰祖則建議,在制造業方面,也要支持產業自主創新、企業研發設計,這需要政府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鼓勵勇于創新的企業,能夠有一定的扶持資金和公共服務平臺,讓企業在研發設計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最需要的技術、實驗室、設計師和中試基地,找到制造企業,形成無障礙的互聯。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呂銀玲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