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禹州六日,一座百萬人口縣級市的暫停鍵與總動員
2022-01-08 21:29:34   來源:新京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當禹州城區居民陳方明趴在自家窗口,望著小區操場上長長的核酸檢測人群緩緩移動的時候,花石鎮的志愿者方子涵正穿梭在村民家中,上門為老人取樣檢測;國道邊,滯留異鄉的貨車司機大口吞咽好心人送來的面條,街道上,轉運孕婦的救護車正在疾馳。

1月2日,河南省禹州市報告2例無癥狀感染者,當天夜里,禹州市連夜采取公交停運、學校停課等緊急措施,當地政府率先從中心城區五個街道開始對禹州市開展全員核酸檢測。3日,禹州市發布2022年第5號通告,要求全市所有居民居家隔離,全市所有機動車輛不得上路行駛(持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通行證的車輛除外),全市所有商超暫停除保障日常生活物資供應之外的其他經營活動,所有門店及外賣經營單位一律暫停營業。截至1月7日12時,禹州市共有82例確診病例。

河南禹州,一座常住人口超過110萬人的縣級市,被疫情按下暫停鍵的中部小城。六天以來,一場應對疫情的總動員正在展開。

志愿者送菜上門

收到“居家隔離”的通知后,王照琳處理掉剛剛烘焙好的蛋糕胚,打包好原材料,關上蛋糕店的門。

王照琳是禹州市裕華大街一家蛋糕店的經營者,兩年來的生活,使得她面對疫情顯得駕輕就熟:家中已經常備口糧,夠吃的。

在如王照琳一樣的禹州市民眼中,全員“居家隔離”的通知,來得急促又突然。好在超市里各種物資充足,于是,她沒有立即回家,而是先去超市繼續采購生活必需品。

有些人總顯得更加“先知先覺”。家住禹州城區的陳方明,早在元旦時便對家中的食物進行檢查盤點,并添至半年的儲備量。

疫情之下,一座城市被寫下休止符。

停業在家的早晨,王照琳照常起床,但在做完家務后,卻“突然不知道干點什么好”。以往的這個時間,她已經和丈夫去店里忙碌,等著客人上門取貨。

而在此之前,陳方明每日都需要早起去礦上工作。如今,他每天從小區的喇叭聲中醒來,然后便開始在家中練習太極拳。而自1月3日以來,每日一次的核酸檢測成為日常,“這是最大的事,我們都要配合。”陳方明說。

生活的保障還算不錯。按照陳方明的說法,自己買菜無需出門,只需要在社區組建的微信群里申報需要購置的物品,志愿者便會送到家門口。

物資之外,醫療保障同樣重要。

陳方明說,自己對此并不擔心,“封鎖的當天,社區就告訴了我們就近醫院的電話號碼,如果有急事,直接打電話給就近醫院,會把我們送過去。”

陳方明所在的小區,被統一歸口到禹州市中心醫院。

生活被打上“慢速”,時間仿佛被拉得很長。陳方明會在窗口眺望遠方:曾經車水馬龍的街道,如今已經空無一人,小區的操場上還能見到人影,居民們繞著大圈排成長隊,在“間隔一米距離”的廣播下,一點一點往前動。

陳方明還沒見過這樣的場景。

陳方明所在小區,居民每天都要排隊做核酸檢測。 受訪者供圖

相較于城市,維持農村的運轉,要顯得更加復雜。

劉啟航是禹州市火龍鎮郭樓村的村民,1月6日,郭樓村由中風險調整為高風險地區。從2日上午開始,村里被“封”。而在當天,村干部便帶著志愿者對孕婦、殘疾人、老人等情況進行登記,“因為他們不能出門,村干部們帶著醫護人員進家里給他們做核酸檢測。”

村里的路口處設有關卡,一組六人輪崗值勤,禁止出入。村里的各條小徑上,都不再有人的蹤跡,只有帶著鄉音的廣播聲盤旋,“做好疫情防控,請大家居家隔離,勤洗手。”

滯留他鄉的貨車司機

被按下暫停鍵的,還有突然被封閉的外鄉人。

禹州市無梁路口,粗壯的石墩將大路隔成6列,數輛大卡車停于大路兩側,車輛大多來自新鄉、周口和鄭州。貨車司機,成為滯留禹州的人群。

按照規定,滯留貨車司機需要持核酸陰性證明方可離開。而這些外地司機在滯留期間的生活,有人在默默關心。

“咚咚”的聲音從車門上傳出,張銘揚挨個敲過,嘴里還問著,“有人沒?吃飯了。”擔心車里的司機聽不到,張銘揚更加用力,也提高了嗓門。

這是1月6日上午,同樣是貨車司機的張銘揚在關注到滯留司機的情況后,決定為同行們送餐。

張銘揚大量采購豬肉、面條、白菜和豆腐,準備一鍋燉,做成“糊湯面”,向滯留司機派發。

送餐那天,張銘揚早早出發。蒙蒙細雨下,他驅車二十多公里。一路上,霧氣濃重,車窗上總結著一層細密的雨珠。能見度低,一直到上午9時,張銘揚才抵達無梁路口。

后備廂成為桌面,兩大鍋熱氣騰騰的糊湯面端上來,由于帶的一次性碗筷不夠,有的司機索性拿著泡面盒來領食。

天氣冷,原本蜷縮在車里的卡車司機們紛紛走到路邊,埋頭大口享用。為照顧不同口味,張銘揚還準備有芝麻辣椒油。

1月6日,張銘揚為滯留卡車司機送餐。 受訪者供圖

前來送餐的不止張銘揚一個。附近村民也有騎著電動車前來送餅的。有司機堅持要給錢,張銘揚連連推脫。

眼見還有人沒吃到,張銘揚心里過意不去,準備回去再做兩大鍋。臨走前,張銘揚大聲吆喝:“都別扔(一次性碗筷),中午還跟恁(你們)送。”

孕婦的轉運之路

疫情之下,對于特殊人群的保障更具考驗。

警車的遠光燈打在路面上,遠遠便能望見三名穿著防護服的疫情管控工作人員。禹州市鳩山鎮的工作人員氣還沒喘勻便上前匯報,“你好,俺這邊是鳩山的,有個孕婦......”

工作人員從車上下來,邊走邊從包里掏出剛剛打下的證明。10分鐘前,一位居住在大潭溝村的孕婦難忍肚痛,向鳩山鎮疫情防控指揮部求救,在鳩山鎮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安排下,禹州市公安局森林消防大隊開著警車護送孕婦入院。

警車未到,大潭溝村的書記李紅敏早已在村口等候。大潭溝村位于遠離市區的鄉鎮,“如果自行前往,都要一小時左右,現在交通全面管制,他們就把信息上報了我們,然后我們再往上報,大概十分鐘的時間,他們就坐上了通往醫院的車。”

那天夜里正下著雨。同行的工作人員拍攝下整個過程。過了卡點,警車在空曠的馬路上疾馳,雨水不停地在車窗上滑落。晚10點50分,透過警車的前玻璃,人民醫院的字樣在黑夜里閃著紅光。

在醫院待產后,孕婦順利誕下孩子,目前母子二人均在醫院恢復中。

李紅敏說,早在1日晚九點多,村干部便被叫去開緊急會議,回來后就著手組織對孕婦、病人等的登記。此外,鎮政府還派了一名醫生駐扎在大潭溝村,保障村里1055口人在疫情期間的健康。

逆行的普通人

在大部分人按照規定居家隔離時,也有人在“逆行”。

方子涵今年20歲,是花石鎮的一名志愿者,負責信息采集工作。

1月3日當天,村里緊鑼密鼓地開展核酸檢測。“村子里有兩千多人,在哪做核酸,幾點做,誰幫老人登記信息,行動不便的人該怎么辦,每一處都需要安排。”

禹州市火龍鎮郭樓村,當地正連夜給村民做核酸檢測。受訪者供圖

早晨七點半,天蒙蒙亮著,志愿者還沒有領到防護服,方子涵便戴著一層口罩前往現場,準備好桌椅和采樣工具。

村里人多,分上下午兩批來做核酸檢測,一批一千余人,每批做完,大概需要花3個小時。1月4日晚上近12點,村里才結束當天的二輪核酸檢測。“在寒冷的雪天,腿已經不會打轉,手腳已經沒有知覺,一天沒吃沒喝。”

這些記錄,出現在方子涵的微博里。

微博里的兩張圖片顯示,桌子上擺著酒精、洗手液、一次性使用取樣器等,散落的紙張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村民的信息。一張是雪后的村莊,一把木質搖椅置于樹下,椅子上還搭著一把鐵鍬,上面落著白白的雪。

雪和疫情一同到來,殘冰和泥土混雜,道路泥濘濕滑,村里的路變得不好走,但方子涵日日穿梭其間。那些行動不便的村民還在家里等著,方子涵領著醫護人員上門做核酸檢測,“雖然很累,但必須去。”一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掃碼登記信息的老年人,方子涵也需要上前幫忙。

也有不太被理解的時候,“今天還有人因為掃二維碼和我們吵架,可能大家情緒比較煩躁,但不會動手,一般村干部說幾句也就過去了。”

劉啟航也主動報名成為志愿者,穿著防護服穿梭在核酸檢測現場,為村民們測溫、送糧,從清晨忙至凌晨,有時一天只來得及吃一桶泡面。

一邊做著志愿活動,劉啟航一邊盼望著疫情盡快結束,“現在家里的糧食店關停了,我的大卡車也沒法拉貨,這車一個月得還一萬的貸款,而我家里還有三個孩子。”

(王照琳、陳方明、劉啟航、方子涵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汪暢 實習生 楊姍 吳昱穹 編輯 王煜 校對 吳興發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