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11日電 題:后疫情時代全球通脹格局可能面臨重置
作者 鐘正生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
張璐 平安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
范城愷 平安證券
2021年,隨著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物價水平急劇攀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通脹成為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最鮮明的特征之一。“通貨再膨脹”本是經濟復蘇的正常現象,但美歐通脹走勢顯然高于基數效應,需求復蘇之快與供給修復之慢均超預期。疫苗的推廣為需求復蘇奠定基礎,而貨幣與財政的刺激令需求復蘇顯著加快。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供給國”形成較大沖擊,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暫時引發能源緊缺,供應鏈瓶頸與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阻礙商品供給,這些共同形成供給約束。
展望2022年,全球經濟復蘇斜率放緩,全球商品供需更趨平衡。貨幣與財政的刺激出現轉向或退坡,政策余量空間有限。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仍然存在變數,但對供給端的壓制有望減弱。全球就業市場繼續修復,在提升供給的同時,也使貨幣政策轉向更加堅決。能源轉型、部分供應鏈瓶頸以及貿易保護等,仍將持續為通脹加溫。我們預計,2022年全球通脹大概率在基數效應下回落,但可能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全球通脹的上升,給貨幣政策帶來新的挑戰。對于后疫情時代的通脹,我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適度通脹有益于經濟增長,但通脹過高將抑制經濟增長。當通脹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脹”很可能成為“滯”的催化劑。
二、通脹壓力決定貨幣政策空間。美歐等國通脹牽動貨幣政策緊縮加快,而新興市場傾向于防御性加息,通脹對于全球貨幣政策而言或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挑戰。
三、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有效需求不足、科技進步、國際貿易等多因素造就了全球“低通脹、低增長、低利率”的格局。疫情后,一些長期抑制通脹的因素可能發生變化,如綠色經濟拉動投資與增長、能源轉型短期內或抑制生產率、貿易保護繼續升級等。綜上而言,后疫情時代的全球通脹格局有可能面臨重置。(中新經緯APP)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