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逐步形成,但受持續反復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央行副行長劉桂平說。
1月15日,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上,央行副行長劉桂平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于我國經濟行穩致遠意義重大,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金融改革發展的著力點。
他指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逐步形成,但受持續反復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當前國內大循環需關注四方面問題
劉桂平在演講中提出,當前國內大循環值得關注的問題有四點。
一是出口增長強勁勢頭難以持續,消費增長乏力,投資持續下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壓力不小。
他提到,受疫情多點散發等因素影響,國內消費增長放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兩年平均增長4.4%,仍在低位徘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2%,已連續9個月下滑,為歷史較低水平。
二是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加大,保持市場主體整體活力面臨挑戰。疫情肆虐以來,在保供穩價、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等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作用下,我國市場主體的運行狀況整體向好。但不容忽視的是,近期受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用工難用工貴、應收賬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部分地區停電限電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中小微企業經營情況不容樂觀,就業市場面臨較大壓力。
四是農村發展仍是突出短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任重道遠。近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顯著增長,據統計,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2.88縮小到2020年的1:2.56,但絕對數的差距在擴大。
同時,農村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000061)供給安全仍有壓力;種業研發、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亟待提高。
持續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劉桂平指出,“雙循環”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動態優化的過程。要堅持問題導向,秉承開放理念,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創新能力,進一步拓展“雙循環”的廣度和深度。要發揮金融功能作用,優化金融政策、市場和產品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要充分展示開放姿態,更加積極主動融入世界。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入參與并引領世界經濟全球化。只有當我們更加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變成一個更加開放的經濟體時,我國的經濟總量才能在現有基礎上再上新臺階。
二要充分挖掘我國市場容量大的潛力,統籌謀劃內需牽引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
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資金供給,推動構建更有利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支持城鄉居民提高消費意愿,增強持續消費能力。
三要充分發揮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作用,持續夯實穩增長、保就業的基礎。要充分發揮好接續轉換的市場化貨幣政策工具撬動作用,深入實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大對首貸、續貸、信用貸款支持力度,持續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要充分彰顯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已有的三次產業革命表明,每一次產業革命的實現都離不開金融創新的支撐。要緊緊圍繞“卡脖子”融資需求,推動完善金融創新體系,特別要發揮好資本市場推動科技創新的作用,支持健全科技、產業、金融良性互動的創新生態體系,盡快形成“科技驅動—現代金融—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五要充分認識農村發展在“雙循環”中的特殊地位,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三農”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糧食等初級產品是暢通雙循環的基礎要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