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十部委發文部署制造業轉移
2022-01-17 07:33:53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祝嫣然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 《意見》適應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結合產業轉移工作實際提出了3種模式。 ]

近日,工信部、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對制造業“轉什么”“誰承接”“如何承接”等作出部署,提出了制造業轉移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和保障措施。

《意見》要求,到2025年,產業轉移政策環境更加完善,中西部、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顯著提升,各地區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立足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優勢顯著提升,制造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區域協同顯著增強。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推動制造業有序轉移不是一個新問題,這些年一直在進行中,當下時節發布這個文件,不僅是意在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拓展制造業發展新空間,更是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維護經濟安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

工信部稱,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業體系完整性和產業鏈安全穩定面臨較大挑戰。同時,我國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需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的戰略縱深優勢尚未充分發揮,亟須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日企業撤離中國”的傳言幾番引起各界關注,繼而多次引發了市場上關于制造業外遷、產業鏈轉移的討論。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黃利斌曾表示,我國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中國制造”更是擁有獨特優勢,超大的市場規模是確保全球產業鏈留在我國的決定性因素,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基礎設施為我國發展全球產業鏈留足了底氣。疫情可能導致全球產業鏈或供應鏈朝著更多元化、更具韌性方向發展,我們將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務、更優的營商環境來留住大家。

胡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有一些制造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但也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成本、不完整的產業鏈、生產技能不夠熟悉的員工,以及其他未知風險。政策要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以維護我國產業鏈穩定和經濟安全。

胡遲稱,制造業向中西部、東北地區有序轉移對縮小區域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對中西部而言,更多的工廠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更多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而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帶來更強的消費能力、更多的創業機會。更多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帶來了更好的人居環境、更好的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

明確產業轉移實施路徑

《意見》明確提出制造業“轉什么”“誰承接”“如何承接”,提出轉移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和保障措施。

胡遲對第一財經稱,《意見》的一大亮點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尊重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加強政府在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政策引導,提出制造業轉移和承接的重點方向、重點產業。

《意見》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并向優勢地區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充分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進行有序轉移。堅持市場化原則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研究支持地方設立產業轉移基金。

同時,《意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突出產業轉移合作的開放性,在健全外資服務體系、提升外資利用水平、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提出合作方向。

當前,優化產業布局領域的目錄主要有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其中,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是以各地資源稟賦、產業發展、資源條件等為基礎,從優先承接發展、引導優化調整兩個方面引導各地根據自身條件確定和發展相關產業,并提出主要承接地,助力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

《意見》適應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結合產業轉移工作實際提出了3種模式。一是推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二是創新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模式,支持東部地區通過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東北地區發展。三是探索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模式,鼓勵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成果在中西部、東北地區孵化轉化?!兑庖姟吠ㄟ^“3種模式”豐富了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的路徑,為各地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工作提供參考。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江撰文分析稱,研究發現,近幾年產業轉移的主體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技術密集型制造業的整體轉移幅度較小。針對不同類型制造業產業轉移的趨勢和相對規模的差異,應當制定和采用差異化的產業轉移政策,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意見》堅持目標導向,聚焦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環境優化,著重解決實際問題。在體制機制方面。破解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問題。包括鼓勵產業轉出地和承接地建立產值、收益、用地等指標分享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優化證照登記、海關監管、信息對接等政務服務。加強示范推廣和服務。包括舉辦產業轉移對接活動,開展產業轉移典型合作模式遴選。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創建一批行業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等。

關鍵詞: 制造業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