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表示,國內工業生產持續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較快增長,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6%,兩年平均增長6.1%。
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5.3%,制造業增長9.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4%。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2%、12.9%,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8.6、3.3個百分點。
分產品看,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增長145.6%、44.9%、33.3%、22.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8.0%;股份制企業增長9.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8.9%;私營企業增長10.2%。
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環比增長0.42%。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2021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5%,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
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9750億元,同比增長38.0%,兩年平均增長1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98%,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從工業增加值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在2021年同時受到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影響較為明顯。一方面,是總量放緩和增量收縮,工業增加值全年增長9.6%,兩年平均6.1%,產能利用率有所上升。其中,前三季度逐季下滑,第四季度受保供穩價等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措施的支撐,逐步出現低位企穩態勢,12月同比增長4.3%,比11月和10月的同比增速有明顯提高,環比增速為0.42%,連續第三個月出現改善;此外,12月份的PMI也重回擴張區間,表明市場主體對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預期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供給面的結構分化依然繼續演進,非均衡復蘇態勢明顯,例如,多個經濟指標呈明顯分化走勢,生產端內部的不同門類、不同經濟類型、不同行業的增加值表現各異。其中的結構性亮點分別是: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2%、12.9%,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8.6、3.3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增長145.6%、44.9%、33.3%、22.3%。這些特點也得到了相關行業投資增速保持較快增長的佐證。上述情況表明,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繼續縱深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成長壯大,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對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的帶動力不斷增強,制造業內部的投資結構優化明顯,體現了我國產業升級不斷加快的良好態勢。”
與此同時,王軍還注意到,分經濟類型看,12月份及全年,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有3.3%和8%,相較股份制企業增長4.7%和9.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3.4%和8.9%、私營企業增長4.7%和10.2%而言,增長較為緩慢,且逐月下滑。他說:“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經濟效率的問題,也有所處行業的原因,更與今年以來經濟運行波動下行、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上游原材料價格逐月攀升等因素有關,后續這種情況確實值得高度關注。”
反映在經濟效益指標方面,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9750億元,同比增長38.0%,兩年平均增長18.9%。
王軍表示,這主要是受益于全年不斷高漲的工業品價格,后續隨著PPI逐步向均值收斂,利潤高增現象將逐步弱化。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