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以來,央行已經先后降息2次,分別為:定向降息、LPR下調。今天央行又放大招,全面降低了政策利率。央行為何此時降息?下一步貨幣政策將如何操作?對樓市、股市、債市、匯市有何影響?
1月17日,人民銀行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當天開展7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
此次降息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在降息幅度上,較市場普遍預期高出5BP;在降息時點上,比市場普遍預計的2月來得更快;在力度上,短期與中期政策利率同步下調,這是自2020年3~4月以來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首次下調。以上種種,也充分體現出央行順應“政策適當前置”的政治站位。
受降息利好影響,股債市場均有強烈反應。經歷了上周的持續低迷后,本周一早上,A股、國債期貨全線高開。可以預見,1月20日的LPR最新報價中,5年期LPR也將松動。
樓市大概率迎降息
在政策利率降息的強勢帶動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1月20日的LPR最新報價中,兩年未動的5年期LPR也將松動。而基于對樓市釋放謹慎信號的因素,不同期限LPR降息幅度或不同,比如1年期LPR下降10個基點,5年期LPR下降5個基點。
當前5年期LPR為4.65%,上一次下調還是2020年4月20日,從4.75%下調至4.65%,彼時的背景是疫情暴發初期,貨幣政策為應對危機大力進行逆周期調節。1年期LPR此次亦有可能繼續下調,2021年12月20日,1年期LPR在前期全面降準釋放長期低成本資金的帶動下已下調5個基點至3.80%。
相比于主要影響流動性貸款的1年期LPR,下調5年期LPR對降低社融成本的覆蓋面更大。隨著此前LPR改革的推進,目前銀行存量貸款和新發放貸款中,個人按揭貸款、企業中長期貸款等絕大多數都是使用5年期LPR作為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
央行規定,借款人和貸款銀行可協商選擇利率重定價,通常周期最短為1年,每次利率重定價時,定價基準調整為最近一個月相應期限的LPR。
事實上,2022年樓市可以享受的降息幅度,是大于實體經濟貸款的。因為除了LPR的正式降息,還有力度更大的“加點”的降息。前一段時間,很多城市的房貸加點,降低25個基點的比比皆是,甚至還有大幅超過的。這主要由于2021年多地對樓市進行了定向加息,現在有了“加點降息”的空間。樓市將在2022年享受“雙重降息”,總體力度比較大。可以預見,整體而言,今年樓市將趨暖。
穩字當頭,降息趕早不趕晚
去年12月以來,央行已經先后降息3次,分別為:定向降息、下調LPR,以及本次的下調政策利率。這一時點降息,比市場普遍預計的2月要來的更早,當無論是經濟金融數據,還是外部環境,均表明目前降息頗為必要與迫切。
高層此前要求“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而央行此舉也顯示出其在“穩預期、穩信貸、穩信心以及政策前瞻前置”方面的主動作為。
一是穩預期。
今天,2021年全年、四季度和12月經濟數據公布,央行選擇同日降息,穩預期、穩信心導向明顯。2021年全年經濟增速達到8.10%,全年兩年平均經濟增速達到5.10%,但2021年一至四季度經濟增速分別為18.30%、7.90%、4.90%與4%,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增大,需要通過降息等舉措來達到穩預期與穩信心的目標。
與此同時,2020-2021年兩年消費平均增速僅為3.90%,2021年的基建投資增速僅為0.40%。消費與基建投資這兩個內需中最根本的指標均呈現出不景氣的特征,反映出經濟層面其實很疲弱。當前的政策聚焦點應是穩住2022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因此穩增長變得很迫切。
二是穩信貸,12月中長期貸款數據不理想,晚降息不如早降。
雖然1月信貸數據還無法印證,但去年12月的信貸數據表明,目前信貸需求依然偏弱,且該態勢很可能會延續。去年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03萬億,同比少增0.11萬億。其中,12月當月居民中長期貸款與企業中長期貸款分別新增0.36萬億和0.34萬億,同比分別少增0.08萬億和0.21萬億,新增規模均創2019年以來新低。
此前市場判斷央行需要等1月金融數據出來之后再決定降息與否,但那樣將難以體現央行前瞻前置和預期管理的政策導向。而當下1月已過大半,相信金融監管部門對本月信貸投放情況已大致掌握。
三是中國貨幣政策寬松的時間窗口在收窄,需搶時間操作。
在高通脹壓力下,今年美聯儲將加快政策收緊步伐,其中包括可能在年底實施縮表,甚至最早3月就可能啟動加息。為避免國內降息與美聯儲加息“撞車”,進而給人民幣匯率帶來較大下行壓力,央行1月降息落地。這也體現了貨幣政策操作的前瞻性。
如何影響股債匯市?
1年期MLF利率和7天逆回購利率是最為重要的政策利率,其調整具有風向標意義,對資金市場、債券市場、匯率市場甚至股市價格均有影響。
從歷史情況看,降息對股債等金融市場會帶來一定的利好提振。
有分析人士認為,一季度后的A股存在先破后立的可能性。由于美股的估值整體偏高,尤其是2023年若進一步縮表,美股或受到更大沖擊,加息對股市的影響遠不及縮表。對美股長期的平均年回報也并不特別樂觀,可能只有低個位數。相比之下,預計中國A股還是有6%-8%的年均回報。
不過,降息對于股市的提振作用也不能過于高估,單純降息對股市的提振作用有限。
分析人士認為,降息對金融市場影響分化,對股市影響偏中性,流動性寬松是利好,但背后的經濟下行趨勢是利空,接下來大概率還是結構分化的行情。對債市是利好,債牛還沒結束。
央行降息消息公布后,1月17日國債期貨全線高開,10年期主力合約漲0.17%,5年期主力合約漲0.19%,2年期主力合約漲0.03%。上午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債券收率出現回落,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上升。在債券市場上,債券收益率與債券市值成反比:當收益率走低時,債券市值上升,債市走牛;反之則是走熊。
從匯市角度看,由于市場對于今年美聯儲加息時間點預期進一步提前,中美貨幣政策分化造成的中美利差進一步收窄勢必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一定壓力。不少分析認為,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雙向波動會加大,會有小幅貶值趨勢。
隨著中美增長差距和利差可能縮小,2022年人民幣兌美元或將小幅走弱;但經常項目順差可能依然可觀且凈資本流入仍將持續,這應能限制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幅度,基準預測是2022年人民幣兌美元小幅貶值2%至6.5。
金融城綜合
參考:濤動宏觀、劉曉博說財經、證券時報等
關注“金融城學苑”
粉絲福利、獨家消息不錯過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新金融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