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專家預期,本輪降息后,五年期LPR也將隨之下調。由此,中長期融資成本將出現下降,有利于刺激中長期融資需求,這對應企業投資和住房按揭,對穩增長有較大助益
文|唐郡
編輯|袁滿
全面降準生效一個月后,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全面降息。
1月17日,央行發布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將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二者分別降至2.85%和2.10%。
這是2022年央行首次進行MLF操作。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此前市場多預期央行將調降MLF利率5個基點,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維持不變,央行此番降息幅度、力度超乎預期。
央行宣布降息后,當日A股三大股指高開高走。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上漲0.71%,1.58%和1.82%。18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繼續上漲。
降息次日,1月18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2021年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上直言,當前重點的目標是穩,政策的要求是發力。對于后續貨幣政策操作空間,他表示,當前金融機構平均存款準備金率是8.4%,這個水平已經不高,進一步調整的空間變小了,但仍然還有一定的空間,央行將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以及宏觀調控的需要使用。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2021年GDP增速實現了預期目標8.1%,但分季度來看,經濟增速呈下行態勢。“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央行年初全面降息,能夠進一步穩定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丹亦指出,“2022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預期不太理想,政策需要提前有所反應,我們需要做好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的準備。”
“降息理論上能夠降低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從而減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進而改善實體經濟融資的可得性。”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告訴《財經》記者,此前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已經下調了5個基點,但五年期LPR利率未動,預計本次降息將帶動五年期LPR利率下行,推動中長期融資成本下降,進而刺激中長期融資需求。“中長期融資需求對應著企業投資、按揭貸款等,其抬升對穩增長將有較大助益。”
政策發力是否意味貨幣政策走向寬松?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下一步,央行將堅持穩字當頭、以我為主,根據國內形勢把握好穩健貨幣政策的力度和節奏。管濤亦指出,當前中國貨幣政策較前期寬松,但仍然處于正常狀態,基調仍是穩健。
對于貨幣政策發力的要點,劉國強表示,一是充足發力,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二是精準發力,要致廣大而盡精微,金融部門不但要迎客上門,還要主動出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主動找好項目,做有效的加法,優化經濟結構;三是靠前發力。現在雖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時間很短,一年之計在于春,所以我們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
值得注意的是,西澤研究院院長趙建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更多是源自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僅靠貨幣政策很難緩解。對此,管濤亦直言,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有賴于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特別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協調聯動。
此外,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步伐加快,中國此時降息不免引起部分擔憂。對此,孫國峰表示,“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對中國影響有限。”多位分析人士亦直言,中美貨幣政策周期不同,且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優勢明顯,貨幣政策毋需看美聯儲眼色行事。
降準降息仍有空間
降息同日,另一個數據備受矚目。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14.37億元,同比增速達8.1%,兩年平均增長5.1%,完成了預期目標。分季度來看,2021年四個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分別為18.3%、7.9%、4.9%、4.0%,呈逐漸下降態勢。其中,四季度增速為2020年三季度以來新低。
“四季度經濟增速實際上低于中國中長期潛在增長速度,”曾剛對《財經》記者直言,“今年經濟增速較上年四季度的水平要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回升,至少需要回到5%以上,才是合理水平。”由此,曾剛認為,接下來中國整個宏觀政策恐怕都將圍繞“穩增長”展開,而這也是央行開年降息的主要動因。
這也符合決策層對經濟工作的整體部署。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據劉國強介紹,央行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前瞻性發力。7月前瞻性降準0.5個百分點;8月,召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9月,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11月,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央行更是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再次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進一步釋放1.2萬億元長期資金;召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引導一年期LPR下降5個基點;將兩項直達工具轉化為支持小微企業的市場化政策工具等。
1月17日,央行公告,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開展7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同時,MLF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分別為2.85%和2.10%。
“LPR以MLF利率為基礎加減點的方式形成,通過降低MLF利率來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從而推動穩定經濟增長。逆回購利率降低也是這個邏輯。”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財經》記者。
曾剛亦表示,降息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同時改善融資可得性;另一方面,隨著資金成本下降,有利于促進融資需求,進而提振內需,助力穩增長。
曾剛特別指出,2021年12月一年期LPR曾下調5個基點,本輪降息后,預計五年期LPR也將隨之下調。由此,中長期融資成本將出現下降,有利于刺激中長期融資需求。“中長期資金需求對應企業投資和住房按揭,對穩增長有較大助益。”
事實上,多位分析師指出,市場對本輪降息期待已久。光大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指出,央行降息前一個月,“市場充盈著對MLF降息的預期,因此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85%左右下降至2.80%以下”。“2021年12月,一年期LPR利率下調了5個基點,但政策性利率和基準利率都沒有調整,市場上對進一步降息具有較高預期。”管濤表示。
此外,管濤指出,在市場預期整體轉弱的情況下,央行開年超預期降息,有助于扭轉市場預期。同時,他強調,中國當前無論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性利率,還是市場利率,均處于較高水平,貨幣政策較前期略偏寬松,但基調仍是穩健,處于正常區間。
在此基礎上,正常的貨幣政策被認為是一種資產,而非負債。“如果有需要的話,中國還有降準降息的空間。”管濤補充。
事實上,進一步降準降息的預期已經出現。野村中國17日撰文指出,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放緩加劇,并認為上半年央行將進一步降準50個基點,同時在年中前將再次降息10個基點。
穩增長還需政策聯動
央行開年發力穩增長,但前述多位分析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貨幣政策最終實施效果如何,仍需觀察。
趙建直言,MLF是貨幣市場的資金利率,其向信用市場的傳導需要一個過程。“當前來看,這個傳導機制是不夠暢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次降息實際效應可能有限。”
中國經濟當下面臨的三重壓力中,第一重就是需求收縮。央行近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二季度以來,中國貸款總體需求持續下降。分行業看,四季度制造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行業貸款需求環比下降;分企業規模看,四季度中小微企業貸款需求環比下降。
央行此前發布的2021年金融統計數據亦顯示,截至2021年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238.29萬億元,同比增長9%;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14.13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婁飛鵬表示,2021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實現了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同時,光大銀行(601818)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12月金融數據呈現居民貸款少增、存款多增,企業貸款同比少增、存款增加的情況,反映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偏謹慎,融資需求偏弱。
“降息能夠通過低成本資金刺激信貸需求,但信貸需求并不僅取決于成本,也取決于投資收益能否覆蓋資金成本。”管濤指出,實際上2021年貨幣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其很難單獨發揮作用,必須與其他政策協同配合。“例如去年央行擴表以后,政府存款卻增加了,財政收入和發債收入沒有及時用出去,這是央行做不了的事情。”
對此,趙建亦指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更多是源自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僅靠貨幣政策很難緩解。
以對利率變動較為敏感的房地產市場為例,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財經》記者,LPR的變化關乎所有購房者的月供,100萬元貸款30年的月供10個基點大約影響60元每月。如果LPR隨MLF利率下調,新購房者將有望享受利好,從而推動樓市企穩。
不過,趙建認為,當前房地產企業融資的主要矛盾在于資金可得性,而不是資金價格高低。這種情況下,房企對利率高低已經不太敏感。
此外,管濤提醒,刺激性財政貨幣政策的使用應該避免大水漫灌。“如果過度使用財政貨幣政策,中國有可能會重新走上債務擴張、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這樣即便短期內把經濟增速搞上去,也會推高未來政策退出的成本。”
如何應對中美貨幣政策錯位
中國進一步降息,美聯儲貨幣政策卻處于緊縮前夜。
美國勞工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7%,為1982年6月以來最大同比增速,其通脹水平觸及近40年新高。同時,這也是美國CPI增速連續第七個月超過5%。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通脹居高不下,或將迫使美聯儲在今年3月結束資產購買(Taper)的同時就立刻加息。近期,美聯儲官員預測,美國2022年或加息三次,而多位經濟學家預測美聯儲將加息四次,甚至開始縮表。
中國降息,美國加息,兩國貨幣政策錯位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管濤指出,中美貨幣政策錯位可能從三個方面對中國產生影響。第一,中國金融市場利率下調,將帶來中美利差的進一步收斂,進而減緩跨境資本凈流入勢頭;第二,美聯儲緊縮,全球流動性拐點出現,將導致境內企業海外融資成本上升,進而開始減少海外融資,導致外資流入減少甚至資本流出加大;第三,美聯儲刺激政策退出,或將抑制美國經濟復蘇,進而減少從中國的進口,對中國外貿增長造成影響。
“中美貨幣政策錯配造成的中美利差收斂、資本回流、美元指數走高、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將對中國產生一系列影響,進而帶來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和人民幣匯率波動。”管濤總結道。
對此,孫國鋒指出,人民幣匯率未來既可能升值,也有可能貶值,彈性增強,雙向波動,這是人民幣匯率發揮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的體現。隨著國際金融市場形勢變化,跨境資金流動可能出現一定的波動,但國內經濟發展穩健,跨境資金流動總體上將保持動態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管濤特別強調,“我不認為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會形成掣肘。”在他看來,中國貨幣政策需要服務于國內的增長、就業、物價穩定目標。從12月數據來看,美國CPI創新高,而中國CPI和PPI增速均出現回落。“美聯儲迫于通脹壓力不得不改弦更張,但中國通脹壓力較小,有條件繼續實施穩健略偏寬松的貨幣政策,為經濟復蘇繼續提供支持。”
“中美所處的政策階段不同,”周茂華亦表示,“國內經濟恢復與防疫領先于美國,國內貨幣政策屬于常態下的預調微調,圍繞支持實體經濟、注重政策精準質效,而美聯儲是逐步擺脫特殊時期的非常規政策,回收過剩流動性階段。”
趙建亦認為,中國貨幣政策應保持獨立。在他看來,當前全球貨幣體系仍然以美元為基礎,美聯儲加息、縮表的外溢效應不可小覷。不過,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影響力足以與美國在金融方面的影響力抗衡。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6.6萬億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其中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在疫情暴發后,中國供應鏈表現出的驚人韌性全世界有目共睹。
“中國貨幣政策應該‘以我為主’,以服務國內‘穩增長’需求為要,毋需看美聯儲眼色行事。”趙建說道。
(作者為《財經》記者)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