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邱曉華:2022年的政策底線是守住經濟 經濟發展過程中將面臨4個挑戰
2022-01-20 12:03:02   來源:巨豐投顧 微信號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中國的對外經濟可能在中美關系變局雙重沖擊下出現非常困難的前景,但實際上這兩年中國的出口,中國的外貿形勢卻是大大逆勢而上。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產業體系的完整性使得中國的出口在世界大格局中間保持相對有的競爭力。

編輯 | 白鹿

特別提示

通過本公眾號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僅供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巨豐投顧”)客戶中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特定客戶參考。因本公眾號暫時無法設置訪問限制,若您并非巨豐投顧客戶,為控制投資風險,請您取消關注,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公眾號中的任何信息。對由此給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誠摯歉意,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Risk Disclosure

邱曉華:國家統計局原局長,巨豐投資首席經濟學家

2022年1月1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主辦,巨豐金融研究院等單位協辦的“2022宏觀形勢年度論壇”在京開幕。國家統計局原局長、巨豐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就“2022年機遇與挑戰”作主旨演講。

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

非常榮幸,應重陽的邀請,特別是應馬總的邀請來和大家分享對中國經濟的主要認識,明天還有更長時間的演講,今天我們擇其要,說一說機遇和挑戰。關于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一直是以不同的視角。我在這里想談兩點看法,第一,對中國經濟目前由快到慢這樣一種轉變,是大家不同認識的一方面;第二,中國走在新征程上的經濟究竟是還會繼續下滑,還是在一段時間里保持著平穩的運行,這也有不同的認識。

事實上講,第一個問題,今天中國經濟由快到慢,我想本身就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一個最主要的標志。我們從數量擴張為主,轉向質量優先,質量增長的新階段,肯定是有所謂的速度轉換的問題。從客觀上講,

第一,轉型升級中的中國經濟一定不是一個免費的午餐,它需要環境問題,需要資源問題,需要修復發展的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在修復環境,修復資源,修復不平衡問題過程中,一定是要付出修復的代價,這必然要由國家、企業、個人一起來承擔,轉型升級一定是要付出代價。今天我們在修復環境,恢復生態,修復資源,在平衡差距肯定和以往不同的。

第二,今天中國在前進路上又遇到了兩個所謂改變了的因素,第一是外部,國際環境的變局,所謂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說穿了就是地緣政治格局的大調整,這其中中美矛盾變局為主要方面,中美關系的變局無疑對世界而言,對美國而言,對中國而言都是一個會有巨大影響的因素。剛才廖博士說中美脫鉤還是再掛鉤,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之緊密,相互影響之密切。因此,當2018年,中美變局出現新的影響之后,自然給中國經濟的發展,給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美國經濟的發展增添新的變數,而短期來看,這個變數最主要就表現在對方方面面都增添了難度。這是外部的因素。

第三,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無疑又打亂了發展的節奏,也改變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一定意義上,新冠疫情的出現,短期而言一定是個拖累的因素,對世界而言是這樣,對中國而言也是這樣。所以,從2020年開始,中國經濟受新冠疫情的沖擊,無論是消費,無論是服務業,無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客觀地看,中國經濟的今天,

一是要看我們本身在轉型升級的階段一定要付出一定的轉型成本和升級的代價;

二是中美關系的變局一定會給我們增添新的困難,也會給大家帶來諸多和以往不同的客觀因素;

三是疫情的突如其來,一定會使我們常態下的因素會變得更加的多變,不確定。所以,我想看中國經濟當下的變化,一定要從這三個角度來看,客觀地看,是我們的發展階段變了;客觀地看,是外部的環境變了;客觀地看,是新冠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沖擊。

是不是就沒有主觀因素呢?也不是。這些年,我們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的修正、調整無疑也是影響當下中國經濟的一些因素,比如我們用綠色經濟的一些政策,自然使得大家看到的就是短期對能源、消耗的控制,對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帶來的一些影響。我們對平臺經濟的整頓無疑對這些行業的就業,對這些行業的發展帶來影響。比如我們對房地產領域里的調控,自然在調整中看到風險化解的同時也看到市場的改變。像這些政策性因素的影響,我想它可能更多是來自于主觀的,而這種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一個政策必然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同的影響。

這是第一個角度,當前中國經濟由快到慢,首先是我們發展的條件變了,發展的因素變了,再加上政策也改變了,這是我想和大家說的第一個問題。

邱曉華:國家統計局原局長,巨豐投資首席經濟學家

走向新征程的中國經濟怎么來看?

前面說的客觀政策的兩個因素,一定對中國經濟未來還會產生影響,因為這些因素還在發生作用。但是我想和大家說的另外一點是,就短期中國經濟來說,我的看法是,短期看政策,政策目前是明確的,那就是我們要“穩中求進,穩字當頭”,因此,對2022年的中國經濟來說,政策的信號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要“保宏觀、社會大局的穩定,讓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那么大家就會問,合理區間在哪里?現階段,中國經濟各種因素綜合來說,肯定就是它的潛在增長區間,是社會就業能夠大致解決,大家方方面面日子能大致過得去的增長空間。綜合需求因素,綜合產業因素,綜合社會方面的因素來看,當下中國經濟合理區間,我想就是5%-6%的區間是個合理的區間,而短期保持5%以上更顯得政策優先性,因為沒有5%,我們可能就業問題會更加突出,社會矛盾會更加突出,企業的困難會更加突出,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會更加突出。因此,可以預見的就是,2022年的政策底線,應該說是守住經濟不再延續去年三四季度以來出現的持續的慣性下滑趨勢作為底線,就是遏制住中國經濟短期下滑的趨勢應當說是政策的底線。

下滑的底線,目前來看,去年兩年平均增長速度5.1%作為底線。我認為,2022年,大家還沒有看到中國經濟政策(增長)的數據是多少,但從北京市公布的宏觀經濟增長的目標來看定的是5%以上,我想北京一定是和中國(總體經濟增長率)最貼近的一個城市,因此,5%以上也許就是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底線。如果說去年是6%以上,今年定5%以上可能是個大概率事件。

5%以上能不能夠實現?從市場條件來看,我們還是有這種能力的。

(一)消費。

穩中見好的一個趨勢是相對確定的,疫情影響沖擊最大的是消費,去年以來,中國的消費在逐步恢復,超過40萬億的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的增長態勢,那就預示著我們的消費還是在穩定地修復,盡管疫情會干擾,但消費穩定修復的趨勢是是可以預見到的。因此,今年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還會保持在60%-70%。

(二)投資。

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雖然眼下投資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的增長相對乏力的狀態。可以和大家說的是:

第一,中國的基礎設施在農村投資空間依然還非常大。因此,在投資增長中,來自農村的基礎設施投資一定會在今年有更大的發力;

第二,我們轉型升級中新基建的投資,應當說還會保持著相對比較快速的發展趨勢;

第三,整個“十四五”時期里,重大工程建設力度目前已經在逐步地加大。因此,來自重大項目的投資推動也會進一步地體現出來;

第四,大家關心的房地產投資,去年整頓之后,房地產出現了市場、投資、銷售以及土地成交方方面面的不景氣的現象。今年的政策信號是由“穩價格為主”轉到“既要穩房價,也要穩行業”,而且使房地產行業的順暢循環,以及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作為政策的目標。如果政策目標是這樣來規劃的,那么可以預計,房地產在今年觸底回升的趨勢也是相對可以預見到的。

綜合起來看,投資在2022年對中國經濟超過20%的貢獻率還是可以期待的。

(三)出口。

這兩年大家經濟預測中最出乎意料的數字應當就是出口,因為新冠疫情突如其來時,大家都再說,中國的對外經濟可能在中美關系變局雙重沖擊下出現非常困難的前景,但實際上這兩年中國的出口,中國的外貿形勢卻是大大逆勢而上。比如去年(和前年)我們的出口都增長20%以上,這種慣性的力量還存在,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產業體系的完整性使得中國的出口在世界大格局中間保持相對有的競爭力。

第二,中國目前在疫情防控中走在世界的前列,所以產業恢復帶來的改善情況也給世界的出口帶來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中國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也在逐步地發生一種好的效果。去年以來,我們的出口第一大貿易伙伴已經由東盟,第二大由歐盟,第三大由美國,第四是日本,這種變化本身就預示著我們在世界格局中調整外貿政策是見效的,尤其今年又是RCEP生效的第一年。可以預期,中國在這么大的自貿體建設中一定是貢獻者,也是利益了一分享者,對中國今天的出口一定還會帶來正的推動。綜合起來看,出口也許不如去年的增幅那么高,但是保持平穩增長的趨勢,保持對中國經濟的正貢獻趨勢還是可以預期的。去年進出口對中國的貢獻超過22%,今年超過10%的預期還是可以得到的。因此,綜合起來看,消費如果能恢復到70%的貢獻,投資能保持20%的貢獻,進出口保持10%的貢獻。今年中國經濟整體上保持5%以上的增長是可以期待的。

(四)產業。

經過疫情的洗禮(之后),農業基本恢復了正常,農業今年依然可以保持常態化的發展趨勢,也就是3%-4%的正常增長。工業,按道理經過修復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前6%左右的平均水平,只是三季度由于所謂“雙控”對能源單位GDP消耗,對能源總量消耗的控制,使得一部分工業生產受到影響,再加上需要夏天的極端氣侯,也對一部分工業受到沖擊。因此,三季度中國的工業一度又回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之下,但是今年恢復常態增長趨勢,也就是6%左右的趨勢還是可以期待的。

服務業是受到疫情沖擊最大影響的行業,盡管修復還在路上,但修復的程度在今年進一步提升的前景還是可以期待的。因此,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這三大綜合發展來看,對今年的中國經濟5%以上的增長目標達成,我想也是可以期待的。這是我想和大家說的,增長的態勢,短期主要看市場,而市場信號是很明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積極的投資政策,積極的消費政策,都會給今年中國經濟守住底線,不再下滑提供最重要的支撐力量。

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定還會遇到很多新的矛盾,這些矛盾就是我們的短板,也就是大家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來自于我們科技短板的挑戰,盡管在科技創新戰略推動下,我們生活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補短板,但不可否認,我們在某些方面還是需要繼續受困于這樣的影響,這是我們需要改變的。

第二個挑戰,中國人口總量變化態勢以及在整個調整過程中一些政策的改變對于整體收入增長態勢應當說還是存在著變數的,如果經濟都下調到5%的區間,收入還想比這個更高的增長,當然也是不現實的。因此,隨著收入增速的放慢,也會對中國的消費造成一定的制約。

第三個挑戰,中國的資源瓶頸還是越來越明顯的。因此,來自于外部資源的保障供給這種一些安全問題依然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挑戰。

第四個挑戰,我們在前進路上,這三方面國內的挑戰也還是比較明確存在著。

1.金融風險的挑戰。

2.財政債務風險的挑戰。

3.生態風險的挑戰。

這三方面的因素,應當說還是在我們可預見的路上,還沒有完全和我們說再見。因此,這些因素對中長期中國經濟增長也會產生一定的制約。但不管怎么說,只要我們按照質量優先的發展戰略,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一方面絕大多數企業想要改善經營,求得更好發展的最基本的樸實動力依然還是很強勁的;另一方面中國老百姓(603883)想過上更幸福,更美好生活的最樸實愿望的強烈,也還是很明顯的。因此,來自于微觀層面的持久潛力,一定會在政策環境的優化,改革開放的深化中間逐步得以釋放。因此,長期一定會在克服挑戰中間迎來一個穩定發展的前景。

這就是我想和大家說的,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巨豐投顧")出品的所有內容、觀點取決于市場上相關研究報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種市場環境因素及公司內在因素。盈利預測和目標價格的給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設和前提條件,因此,投資者只有在了解相關標的在研究報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礎上,才可能對我們所表達的觀點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

巨豐投顧出品內容僅為對相關標的研究報告部分內容之引用或者復述,因受技術或其它客觀條件所限無法同時完整提供各種觀點形成所基于的假設及前提等相關信息,相關內容可能無法完整或準確表達相關研究報告的觀點或意見,因而僅供投資者參考之用,投資者切勿依賴。任何人不應將巨豐投顧出品內容包含的信息、觀點以及數據作為其投資決策的依據,巨豐投顧發布的信息、觀點以及數據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報告發布日之后的情勢或其他因素的變更而不再準確或失效,巨豐投顧不承諾更新不準確或過時的信息、觀點以及數據,所有巨豐投顧出品內容或發表觀點中的信息均來源于已公開的資料,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巨豐投顧出品內容信息或所表達的觀點并不構成所述證券買賣的操作建議。

相關內容版權僅為我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翻版、復制、刊登、發表或引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巨豐投顧。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