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20日電 20日,國新辦就2021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脫貧地區人均實現產業增收2200元以上。
有記者提問稱,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產業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依然要發揮產業的作用。請問目前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如何?下一步農業農村部有哪些安排?
唐珂對此回應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發展產業是重要基礎。去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強化政策扶持,加強指導服務,健全工作機制,去年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一,壯大了一批特色主導產業。我們監測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形成了2-3個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產業布局由“多點分布”向“帶狀集聚”轉變。去年,脫貧地區特色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5萬億,農產品(000061)加工產值8000億左右,有300多個脫貧縣的單一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0億元。
第二,打造了一批集聚發展的產業園區。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園區化、集聚化發展取得重要進展,累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8個,建成農業產業強鎮318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974個。在各類產業園區帶動下,各級財政安排銜接資金1400多億元用于產業發展,主導產業特色保險覆蓋率超過70%。
第三,培育了一批聯農帶農的經營主體。脫貧地區累計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萬家、農民合作社72萬家、家庭農場80多萬個,輻射帶動脫貧人口近3000萬人,人均實現產業增收2200元以上。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脫貧人口廣泛參與的產業帶動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創響了一批小而精的特色品牌。脫貧地區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品牌溢價已成為脫貧人口獲得更多收益的重要來源,累計注冊商標(品牌)數量達到5.3萬個,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近1萬個。像四川蒼溪獼猴桃、內蒙古興安盟大米、湖南永順莓茶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品牌享譽全國。
唐珂稱,總的看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不斷壯大,有力拓寬了脫貧群眾就業增收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更加牢固。下一步,將堅守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要求,以提升特色產業規模和質量、提高脫貧人口經營性收入為目標,以實施特色產業提升行動為抓手,突出全產業鏈開發、龍頭帶動和聯農帶農,做實產業規劃,落細幫扶政策,優化指導服務,發展壯大一批能更多帶動就業的特色優勢產業,確保脫貧成效更可持續。(中新經緯APP)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