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余蕊均 程曉玲 江然 每經編輯 楊歡
四川GDP跨過5萬億元臺階、成都GDP逼近2萬億元大關。正在舉行的四川省兩會上,一系列指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心劑,與此同時,面對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一步如何“穩增長”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點話題。
作為一座迅速成長的超大型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是四川發展當之無愧的“穩定器”“發動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面推動現代化建設,成都將朝著建設創新城市(300778)、開放城市、宜居城市、共享城市、智慧城市、善治城市、安全城市持續發力,當好“主干”、走在前列。
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全面提速階段,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極核主干功能再提升”,要高質量建設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積極創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同時,還要加快省級新區交通、能源、信息等“硬件”和營商環境、創新平臺、人才引育等“軟件”建設,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領頭羊,“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再加力”。
“這對新區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壓力,更是動力。”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長、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書記張瑛表示,東部新區以四川省級新區身份掛牌運行一年多來,雖然仍面臨基礎相對薄弱、人口結構不優、城鎮形態落后等困難,但也擁有空鐵雙樞紐、富集的生態資源以及“白紙畫圖”的后發優勢,有信心、有能力在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進程中闖出新路、作出示范。
張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下一步,東部新區將在空間格局、產業結構、交通網絡、能源體系等四個方面全面發力,在具備優勢的特色領域持續趕超,力爭三年內形成“單項冠軍”,用十五年時間形成“全能冠軍”,持續提升承載力、增強吸引力,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關鍵詞1:創新 用好“國字號”平臺激發創新活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創新無疑是重塑區域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作為西部首個邁過“5萬億”的經濟大省,四川深知創新的重要性,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2年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張瑛表示,東部新區作為成都最年輕的經濟功能區,將堅持把創新策源作為發展第一驅動力,深度融入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建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盡管“先天”缺乏大院大所大學,對成都東部新區而言,這不能成為制約創新能力的掣肘。經過前期“打基礎”,新區已重點構建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國家醫學中心、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中國電信創新轉化中心、西部金融創新中心和設計總部基地等六大創新平臺,旨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張瑛在受訪時透露,上述創新平臺今年均將迎來實質進展,為新區發展注入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民航首個百億級科技創新項目,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被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點名”加快建設進程。張瑛表示,示范區力爭在2022年底前建成投用,將加快開展航空器適航審定技術、北斗衛星導航等自主創新研發。
對于備受矚目的國家醫學中心,他在受訪時表示,將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共同推動項目盡快獲批,“力爭今年一季度”,同時,天府(錦城)實驗室計劃在今年6月前正式掛牌、未來醫學港灣科創空間于10月前建成投用,助推科研創新轉化生態系統加快構建。
與此同時,東部新區還將聚焦細胞治療、基因檢測、核酸技術轉化等10個細分賽道,加大重大項目招引工作力度,努力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力爭到2025年產業規模過百億,集聚創新企業100家。
生命科學,被東部新區寄予厚望。而參照上海張江、海南博鰲等經驗,張瑛表示,新區正積極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加快申報綜保區和進口商品指定監管口岸,爭取國家醫療器械審評檢查西部分中心、現代裝備制造檢驗檢測集聚區等重大功能性平臺落地,進一步為創新“賦能”。
關鍵詞2:制造業 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產業承載力
今年四川省兩會上,與“創新”具有同等熱度的當數“制造業”——制造業與投資、出口、消費關聯度極高,不僅事關“穩增長”,更關乎就業與民生。
為此,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大力推進制造強省建設”,選擇經濟總量靠前、制造業基礎扎實的重點城市和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若干特色優勢產業開展試點示范,不斷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成都是重點城市之一,東部新區則是重點區域。“東部新區是按照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重要承載地的要求推進各項工作,特別是在先進制造業補短板強弱項的發展進程下,圍繞空間承載、功能配套和人才宜居等方面為成都和全川發展強擔當、做貢獻。”張瑛說。
一組被多次提及的數據是“29.5%”和“12.4%”。他解釋說,龍泉山以西區域平壩淺丘區的開發強度已經達到“29.5%”——逼近城鎮開發邊界線,而龍泉山以東區域平壩淺丘區的開發強度僅有12.4%,主要為丘陵地形,且土地相對貧瘠,適合城市建設。
一個更現實的條件還在于,龍泉山東側平均風速為1.57米/秒,約是龍泉山西側的2倍,同時,靜風頻率僅20%,比西側低一半,相對更好的通風條件,可以減輕盆地氣候影響,改善城市大氣環境。
為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產業承載能力,東部新區主動對接相關職能部門,在東部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優先鎖定產業用地共計78.01平方公里,占城鎮建設用地41%,其中工業用地57.02平方公里、占30%,為優化城市經濟地理、打造產業成都奠定了堅實基礎。
數據顯示,2021年,東部新區先后簽約引進阿里云、蜂巢能源等產業化項目56個,總投資約2405億元,其中先進制造業項目32個,占簽約總投資50.8%。今年計劃實施重點項目217個,總投資395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8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現“雙碳”目標背景下,為更好地承載制造業項目的生產力,東部新區構建了“以電為主、多能互補”的能源結構,一方面努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快建設綠色能源基礎設施。
以電力保障為例,張瑛表示,目前新區已建成“2+6”座變電站(2座220千伏、6座110千伏),規劃建設“2+5”座變電站,建成后將增加約2100兆伏安容量,以滿足未來用電需求。
關鍵詞3:宜居 打造高品質未來社區增強人才吸引力
經濟與人口始終是“聯動”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后,成都正式進入超大城市行列,每年新增人口約50萬。
張瑛表示,這既是廣大市民對城市發展充滿信心的表現,也是城市具備未來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但同時,人口和資源的過度聚集和不均衡分布,會造成居住成本高、通勤效率低等“大城市病”。
在他看來,破解“大城市病”不是要控制人口增長,而是要通過有序引導人口合理分布,突破攤大餅、圈層式傳統城市發展模式,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意味著,東部新區需要進一步增強吸引力,提升對經濟和人口的承載力。
“每個人對美好生活可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質都是‘安居+樂業’。”他總結,“安居”就是要以和諧宜居的生活品質留住人,“樂業”則是以活力現代的產業生態成就人。
基于此,東部新區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住房市場以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建設為主,適度保持公共租賃住房和市場商品住房供應,同時,充分保障住宅用地供給,規劃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超過20%,旨在“消解年輕人、新市民的住房焦慮”,讓全體居民住有所居。
還有教育和醫療。目前,東部新區已引進成都七中、石室中學等5所優質中小學和吉利學院、成都體育學院、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等5所大學;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水平,華西醫院(東部醫院)也在同步推進……
張瑛表示,由于新區基礎條件相對薄弱,尚處劣勢,新的一年要繼續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上持續發力,以功能復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為導向,聚焦未來社區建設,推動公服配套與美好生活精準匹配。
按照規劃,東部新區將策劃打造108個未來社區實現全域覆蓋,今年將率先打造15個“樣板”。
眼下,生態治理已為東部新區的“宜居指數”加了一分——經過數年治理,作為四川第二大人工湖泊的三岔湖,水質已由原來的劣Ⅴ類升級為總體達到Ⅲ類標準,吸引了數十種野生鳥類前來。
同時,三岔湖游船項目已于今年1月初正式“上線”,為內陸地區旅游市場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產品。記者了解到,文化旅游是成都東部新區寄望重點發展的一大產業,目標是“力爭2年內旅游人數進入全市前5、沖刺全市前3”。
很大程度上,打響“文化旅游”品牌,能在更大范圍推動東部新區“吸睛”并“出圈”。張瑛透露,下周五(1月28日),“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特展將在東部新區未來設計藝術中心開幕。這是繼上海站之后,國內第二場“扎哈展”。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