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占比提高,印證地方經濟結構優化
如果單純從GDP和財政收入增長來判斷地方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地方經濟結構調整效果,有時候真的很難得出正確結論,也無法全面、客觀、真實反映地方經濟結構的變化,無法對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做出準確、客觀評價,繼而會影響宏觀經濟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須采用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指標,對地方經濟發展情況、特別是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情況進行客觀分析、理性判斷。
就目前而言,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不失為一項比較有效的手段。因為,稅收來源于經濟、來源于企業、來源于每一位納稅人。如果沒有產出、沒有收益、沒有發展,稅收是不可能增長的,也是不可能在財政收入中占有比較高的比例的。前些年,為什么會出現“土地財政”這個概念,就是因為來自于土地方面的收入,沖淡了稅收概念,在地方的可用財力上,來自于土地方面的收入占據了大部分,有的地方甚至超過了60%。如此,地方經濟發展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問題,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經濟增長完全被房地產開發綁架,實體經濟則被嚴重邊緣化。這樣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格局,顯然是非常危險的,也是經不起風浪的。一旦遇到全球金融危機等的沖擊,經濟將面臨極大的風險和挑戰。
所以,調整經濟結構、加速經濟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成了中國經濟必須做出的改變,也成為中國經濟必須面對的挑戰。如果再不通過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就無法應對國際環境的變化,無法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發展格局,甚至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貿易爭端中迷失方向。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實施和深化,特別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國內大循環戰略的提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明顯加快,結構調整的速度明顯提升,地方對土地過度依賴的格局正在得到改變,經濟正呈現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的狀態,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開始恢復,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比較大的提升。從地方發布的2021年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很多地方的稅收占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北京,2021年稅收收入占比達87.1%,比前幾年平均提高2.3個百分點。又如浙江省,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6.8%。江西省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不是很高,只有68.6%,但是,全省工業稅收增長近20%,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超過了四成。也就是說,工業經濟正在呈現有效恢復狀態,經濟運行的健康度在提升。
我們常說,財政收入是經濟的“晴雨表”,在“土地財政”出現之后,這句話就有點準確度不夠了,而要用稅收是經濟的“晴雨表”來表達。因為,稅收作為經濟成果的直接體現,如果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越高,說明經濟結構越合理、經濟轉型越有效。因此,從2021年地方“賬本”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來看,還是帶來一定驚喜的。
更希望看到的是,如果稅收占地方經濟總量的比重也在提升,甚至提升的速度比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還快,那就更加令人振奮了。因為,稅收占經濟總量的比重,標志著企業運行的質量、企業運行的效益,標志著企業投入產出的水平。如果比重提升,說明企業運行的狀況是比較好的,經濟增長的質量是比較高的。地方對土地的依賴度已經大大降低,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正在呈現良好態勢。
這也意味著,有關方面在對地方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評價和分析時,能否將稅收占財政收入、GDP的比重,作為評價地方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指標,制定客觀、科學、合理的標準,并作為地方政府政績的基本指標之一。
事實也是,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經濟總是已經穩居全球第二,但是,如何才能不斷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增強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讓實體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動力、壓艙石、穩定器,是最重要的,也是不能有任何含糊的。自然,用稅收來考核評價地方經濟發展質量、發展效果、發展水平無疑是最務實的,也是最有效的。特別是稅收占GDP、財政收入的比重,應當是最科學、最合理的。一旦稅收概念得到強化,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就會大大提升。當然,在強調稅收重要性的同時,一定要規范地方政府和稅務部門的行為,不能亂收、瞎收,不能收過頭稅,更不能寅吃卯糧。否則,嚴肅處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譚浩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