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靠前發力 提振內需還要持續加大力度
2022-01-25 07:33:0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2021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1%,超過了預期目標(6%)。然而,用GDP統計的支出法,分解一下“三駕馬車”的貢獻后不難發現,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很大;我們所期待的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加內需對增長貢獻的格局還未到來。因此,筆者認為,提振內需還要持續加大力度。

根據初步核算,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第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3.4、-0.5、1.0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5.3%、-11.6%、26.4%。第四季度數據低于全年平均水平,佐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判斷。

上述數據表明,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在2021年能夠達到8.1%的增速,凈出口的貢獻極其重要。由于我們在2020年上半年就比較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較早地恢復了生產和產業鏈,當年就實現了2.2%的增長。而其他大部分國家的疫情持續蔓延,故我國的出口形勢意外地持續向好。2020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25%。在國內消費和投資雙雙受到抑制的情況下,出口能夠“幫襯”一把,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然而,凈出口的這一亮眼表現,是非常態下的結果。近期有關各方的預測是,2022年,我國的出口將不可能繼續維持20%以上的增速。比較樂觀的估計,2022年的出口增長在10%左右。如果進口仍然保持2021年的增速,那么,2022年的凈出口就將是負值,對增長的貢獻也將為負。因此,提高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速度,提高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成為“穩中求進”的重中之重。

根據“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擴大內需即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是戰略基點。為此,要從最終消費和有效投資兩個角度發力,以實現今年及未來一個時期的增長目標。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持續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是促進消費增長的首要舉措。在2021年的經濟數據中,有一個亮點。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快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名義增長1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名義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分別快于城鎮居民2.3和2.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56縮小至2.50,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

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一差距的逐年縮小,對于縮小我國的基尼系數,對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乃至增加消費對增長的貢獻,都是至關重要的。

正如國家統計局在發布2021年宏觀經濟數據時指出的,從我國發展階段看,擴大有效投資有潛力、有空間,也有動力。一是促發展投資潛力巨大。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本存量GDP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30%。二是補短板投資空間廣闊。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仍有許多薄弱環節,農民人均公共設施投入僅為城鎮居民的20%左右,補短板投資空間廣闊。三是創新投資動力充足。四是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政策正在發力。因此,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2022年各有關方面將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其中,安排基建項目,增加有效投資是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