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公布2022年1月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及2022年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及其他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其中,1月社融增量、信貸增量雙雙破歷史紀錄。
信貸增量破紀錄
央行數據顯示,1月新增信貸規模達到單月統計最高點,人民幣貸款增加3.98萬億元,同比多增3944億元。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指出,“今年以來,貨幣政策靠前發力穩增長,央行1月17日下調了MLF和逆回購利率,1月20日LPR報價隨之下行,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規模增長,還疊加年初素有放量傳統,今年的信貸迎來‘開門紅’。”
分部門看,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3.3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1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788億元;住戶貸款增加843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00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42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1417億元。
“信貸的企業中長期貸款凈增規模略高于去年同期,是基建前置發力所致。”中泰證券研究所所長戴志鋒表示,1月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較去年同期增加600億,去年同期企業中長期貸款不弱,預計主要是銀行投放節奏更為前置影響,今年在高基數基礎仍有微增。
唐建偉也表示,盡管1月為冬日生產淡季,企業生產開工活躍度進一步走低,但政策集中靠前發力疊加銀行為實現“開門紅”提前儲備項目,企業新增信貸總量大幅增長,結構也有明顯優化。其中,票據融資僅增加1788億元,依靠票據沖量的現象基本消失,當月信貸成色不錯。
至于住戶貸款情況,1月住戶貸款增加的8430億元,明顯弱于去年1月1.27萬億元的增量規模。“一方面,有去年地產景氣度上行,帶來較高的基數。另一方面,地產銷售數據較弱,實際需求相對羸弱。”戴志鋒認為,“由于居民信貸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銀行使用企業短貸加票據沖量完成信貸投放任務,1月信貸總量增長大超市場預期,短貸加票據有所沖量,側面反映穩增長的硬指標任務。結合最近的產業鏈調研情況,銀行普遍表示全年新增信貸目標將與2021年大體持平或略增;基建、綠色金融以及高端制造是主要項目儲備。”
多重因素促使社融高增
除1月信貸增量外,2022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打破了歷史記錄,為6.17萬億,較往年同期增加9816億;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20.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市場預期在5.45萬億左右,1月社融新增量大超市場預期。”戴志鋒表示。
從構成看,2022年1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2萬億元,同比多增3806億元,占到社融增量的68%。另外,企業債券凈融資5799億元,同比多188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6026億元,同比多3589億元;兩項合計占社融增量的19%。
社融同比多增的近萬億元,除了來自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之外,主要來自政府債券。唐建偉指出,“國債和地方債2021年后置發行與2022年前置發行,尤其是新發地方債規模較大,形成了跨年新增社融的強力支撐。”此外,企業債券凈融資方面也保持了平穩增加的態勢。
戴志鋒認為,1月社融總體來看主要是基建發力在支撐,政府債加企業債支撐社融多增5471億,其中,企業債的發行大部分是城投企業。
另外,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43.1萬億元,同比高增9.8%,為近1年來最高。唐建偉表示,“這反映了貨幣政策放松效果明顯。具體來看,其增長動力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大幅新增,同比多增3806億元;二是債券發行保持了較高規模,形成穩定的跨年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下降1.9%。央行表示,春節前由于企業集中發放薪酬、福利,單位活期存款會向個人存款轉移,導致M1減少較多(2022年春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為1月30日,而2021年為2月10日)。
“預計一季度貨幣政策仍有望持續發力。”唐建偉提出,從國內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和外部美聯儲加息時點提前綜合來看,我國央行可能還會在一季度窗口期及時開展政策調整,持續釋放流動性發力穩增長。預計利率還有進一步調降的空間,MLF、LPR利率仍有小幅下調5~10個基點的可能,其中5年期LPR也可能再次下行。同時,也不排除央行靈活運用降準等操作加強逆周期調節的可能性。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