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明確自身的貨幣政策立場,強化溝通和協調,有助于更好地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
2月17日至18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此次會議以“共同復蘇,更強勁復蘇”(Recover Together, Recover Stronger)為主題,會議討論了全球經濟和衛生形勢、支持低收入國家應對疫情沖擊、可持續金融、金融部門改革、國際稅收等議題的全年工作安排,會后發布了公報。
公報稱,各成員承諾將維護金融穩定和長期可持續性。在制定支持經濟恢復政策時,根據具體情況,做到計劃周詳、充分溝通,避免下行風險和負面溢出效應。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Joko Widowo)在17日的發言中稱,新冠疫情尚未結束,全球經濟在艱難復蘇,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各國須團結一致,共同應對不斷上升的通脹、糧食短缺和糧價上漲、集裝箱短缺和其他物流鏈受阻等問題。佐科強調,必須攜手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中國財政部長劉昆在17日的發言中提出三點主張。一是團結合作戰勝疫情。中方愿同各方在世衛組織框架下推進衛生治理體系改革,共同構建更強勁的全球衛生治理架構。二是加強宏觀政策協調。主要發達國家要采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把控好政策外溢效應。三是壯大全球發展事業。中方愿同各方加強政策協調與務實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
本次會議討論了全球經濟和衛生形勢、支持低收入國家應對疫情沖擊、可持續金融、金融部門改革、國際稅收等議題。人民視覺
各國通脹壓力存在差異
18日發布的會議公報稱,供應中斷、供需錯配以及包括能源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加劇了一些國家的通脹壓力,并對全球經濟前景構成潛在風險。公報指出,將繼續加強全球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物價上漲主要考慮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從這兩個指標衡量,不同國家存在的通脹壓力具有全面性和結構性的區別。
他分析稱,PPI主要取決于大宗商品、基礎商品的價格。此前,受全球貨幣寬松政策、疫情沖擊導致供應鏈斷鏈、低碳轉型一定程度上打擊傳統能源等多方因素影響,各國PPI均呈現走高態勢。在CPI方面,各國差異較大。就美國而言,其CPI持續創新高,通脹壓力覆蓋范圍廣,面臨經濟過熱風險。就中國而言,受豬肉價格下行、消費端尚未真正從疫情沖擊中實現可持續的強勁復蘇等因素影響,CPI實際上變化不大。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曾剛指出,疫情對經濟的干擾呈現減弱態勢,全球供應鏈特別是在運輸方面存在的受阻問題預計逐步緩解。隨著供應鏈成本的下降,未來一段時間PPI持續上漲的壓力預計逐漸減弱。此外,隨著更多國家啟動加息周期,流動性供給的減少將抑制需求,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出現一定回落,一定程度上緩解通脹壓力。
貨幣政策或繼續分化
在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以視頻連線方式出席會議并發言。易綱介紹了中國經濟金融形勢,表示中國通脹總體溫和,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中國人民銀行將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2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曾剛分析,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仍然以寬松為主,旨在通過金融總量的增加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穩投資與穩消費。
當前,基于不同的通脹壓力以及國內經濟情況,世界各國的貨幣政策出現分化。巴西、秘魯等拉美國家已多次加息。發達經濟體中,英國已率先加息。而美聯儲加息預期也在升溫,市場對加息次數的預期有所增加,3月首次加息25個基點還是50個基點仍在討論中。
“考慮到疫情沖擊下各國在經濟復蘇進展和路徑方面的差異,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貨幣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分化。”曾剛稱,對美國來說,通脹壓力下貨幣政策方向較明確,預計第一季度會加息,不過在收緊貨幣政策的力度和速度上會有所顧慮,以免對金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他分析稱,客觀上,美聯儲持續加息可能對美國造成幾方面影響:首先,美國資本市場將承受一定壓力,可能引發新的風險,影響金融穩定。其次,此前為應對疫情,美國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擴張。而提高利率意味著政府債務成本上升,可能沖擊美國財政的長期可持續性。再者,加息帶來的需求下降可能導致經濟增速下降,引發政治風險。
美聯儲貨幣政策將帶來怎樣的外溢效應?曾剛認為,美聯儲加息可能導致經濟基礎薄弱、資本開放度較高的新興國家匯率風險上升、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不過對中國的影響較有限。他解釋,美聯儲加息客觀上會加大中國匯率壓力。但即便美聯儲加息,考慮到中美在經濟增速、國債利差等方面的情況,中國金融市場仍然具有較強吸引力。并且,中國外匯資本管制一定程度上為其他國家貨幣政策傳導至中國建起了“隔離墻”。因此,中國貨幣政策可以做到“以我為主”,美聯儲貨幣政策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大。
西南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戰略實驗室主任方明則告訴記者,考慮到美元具有的世界貨幣地位,美聯儲加息可能觸發美元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價格重估,進而帶動全球借貸與債券的價格重估,有可能導致部分新興經濟體貨幣錯配風險,因此,相關國家需提前在匯率、外債等領域推出應對舉措。
政策協同與溝通至關重要
中國財政部長劉昆以視頻方式出席了會議并發言。針對全球經濟,他提出,加強宏觀政策協調,主要發達國家要采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把控好政策外溢效應。
各國由于疫情防控水平、經濟短期環境、通脹壓力存在差別,貨幣政策立場也存在明顯差異。方明分析,面對美聯儲即將到來的加息以及可能產生的外溢影響,各國進行政策協同與溝通十分重要,包括發達經濟體之間、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亞洲區域內進行貨幣政策協同,甚至啟動合作機制,防范出現一國或者局部地區的金融危機。
在曾剛看來,在高度國際化的環境中,各國貨幣政策不一致或者說不同步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相互溢出、相互對沖甚至相互干擾的情況。而未來如果都處于加息周期,也需要考慮貨幣政策對市場產生的影響被放大的問題。基于此,各國明確自身的貨幣政策立場,強化溝通和協調,有助于更好地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
此外,他認為,各國退出支持性政策的時機與節奏較難評估,需考慮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控制金融泡沫過度積累的風險以及實施過程中引發的外溢效應等多方因素,整個過程復雜且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摸索。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各國退出刺激性政策可能是必然的。就中國而言,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退,穩增長目標的實現,貨幣政策將逐漸收緊。
(作者:舒曉婷 編輯:和佳)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