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聞已久的特斯拉國內“第二工廠”,再度引發市場關注。
在此之前,已有多座城市向特斯拉拋出橄欖枝。沒有誰不希望能搭上新能源“快車”,成為下一個“上海”。
憑借特斯拉工廠助力,上海得以晉級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而在上海之外,還有一座城市,同樣是大贏家。
2020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后一年,寧德時代(300750)與特斯拉對外宣布達成合作。此后,寧德時代市值一路上漲,并于去年突破萬億,連帶其所在的福建小城寧德,亦開始被更多人看到。
根據最近公布的數據,寧德去年GDP實際增速同比大漲13.3%,在百強城市中僅次于宜昌和襄陽,連續三年位居全省首位;3151.08億元的經濟總量,在省內連超龍巖、莆田和三明三座城市,也一躍跨入全國GDP百強城市行列,并連升12位,成為百強城市中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
細分數據顯示,寧德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5%,其中,鋰電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1%,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達到93.7%。顯然,寧德的快速增長,與寧德時代的表現密不可分。
“深藏功與名”的寧德,由此也被視為合肥之后的又一個“賭城”。但是,屬于寧德的時代真的來了嗎?
關鍵“投資人”
回顧寧德去年的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的重要性呼之欲出。
去年10月,寧德鋰電新能源產業首次完成產值1100億元。這意味著,繼不銹鋼新材料產業之后,鋰電新能源產業成為寧德第二個千億產業集群。
寧德不銹鋼千億產業集群 圖片來源:寧德網
對于寧德而言,由兩個千億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銅材料兩個200億產值產業構成的主導產業集群,亦由此更為明晰。到2025年,寧德還將爭取邁入“萬億工業時代”。這樣的目標,在過去可能“想都不敢想”。
寧德正走上厚積薄發下的發展風口期。廈門大學經濟學副教授丁長發分析指出,寧德鋰電新能源產業實現突破,主要得益于大量大項目的集中落地和投產。
從工業項目簽約數據來看,去年上半年,寧德全市新簽約工業項目116項,總投資達到408.6億元,其中四大主導產業項目40個,計劃總投資306.97億元。與此相比,2020年,寧德全年簽約工業項目242項,總投資563.42億元。
而其中,寧德時代正是寧德關鍵的“投資人”之一。
去年,除位于三都澳、車里灣兩地的項目外,在寧德代管的福鼎市,作為寧德時代全球布局的最大單體項目,福鼎時代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一年內完成從簽約到投產的全過程。該項目規劃產能120GWh、產值超千億元,福鼎市委書記林青指出,該項目建成后,將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及第三產業產值超2000億元。
一年前,寧德代管的另一個縣級市福安,同樣傳出寧德時代第四期項目動工建設的消息。據報道,該項目總投資125億元,主要生產新能源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達產后年產值500億元。
同樣是2020年,在霞浦縣,由寧德時代和一汽集團合資建設的霞浦時代一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竣工投產。該項目總投資60億元,達產后年產值將達200億元。
寧德時代“多點開花”,推動了寧德產業版圖加速構建。
根據寧德去年出臺的《“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寧德繪制了一個以三都澳為“核心區”,圍繞蕉城、福安、霞浦、福鼎等沿海區域走廊式布局四大主導產業龍頭項目的產業格局。
寧德市(含園區)重點產業“一核兩廊五軸”的產業布局
圖片來源:《寧德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
根據上述規劃,到2025年,寧德為鋰電新能源產業定下的發展目標是沖擊4000億產值。
圖片來源:《寧德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
“斷裂帶”崛起
但對于十年前的寧德時代來說,寧德并非合作的“最優解”。
2007年,還未拆分出寧德時代的ATL(香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東莞兩個工廠基礎上,決定將第三個工廠落戶寧德。問及當時情況,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陳元太曾直言,“其實還是蠻多選擇的,包括貴州、山東、江蘇甚至杭州,寧德肯定不在選擇項里面。”
數據顯示,當年,寧德GDP僅470.51億元,不僅遠低于東莞超3000億元的經濟體量,即便在福建省內也處于末位。環顧四周,寧德北接溫州、南接福州,在兩個經濟大市“包圍”下,寧德成了“燈下黑”區域,被外界稱為沿海“斷裂帶”。
寧德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天地圖福建
而本就有限的經濟總量中,寧德第二產業占比僅為38.1%,低于占比40.2%的第三產業。同時,在規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產值占比高達77.6%。
多重掣肘下,面對ATL,寧德手中最重要的一張“牌”,就是從寧德走出的ATL創始人之一曾毓群。
據《南方周末》報道,早在2000年,決心發展工業的寧德開始向外尋找“投資人”,并將曾毓群納入招引名單當中。自2004年起,寧德當地官員展開持續3年的邀約和拜訪,最終打動了有鄉土情結的曾毓群。
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是家鄉領導的誠意、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軟環境的創設,最終打動了公司的高層。”
4年后創辦的寧德時代,逐漸找到了與寧德合拍的發展步調。
此前,寧德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寧德時代的發展歷程曾有一個明顯的轉折點。創辦早期,受困于開拓市場不易,寧德時代提出,通過登門造訪的方式對汽車企業挨個推銷自家電池;2016年之后,風向出現180度轉變——新能源汽車開始爆發,在“一電池難求”背景下,寧德時代轉而成了頻頻被拜訪對象。
這反過來推動了寧德產業政策向鋰電新能源行業加速傾斜。
在寧德“十三五”規劃中,曾構建包含不銹鋼、銅(鋁)合金、中小電機電器、新能源、船舶修造、綠色食品、生態合成革、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八大特色產業的龐雜體系。其中,中小電機電器產業是寧德作為“中國中小型電機之都”的標簽、綠色食品為寧德曾經農業城市的印記……而鋰電新能源,僅被籠統納入新能源產業范疇當中。
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寧德重構產業體系,首次提出“加快打造鋰電新能源、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隨后,以四大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被寫入寧德“十四五”規劃當中,電機電器產業等則被納入“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范疇內。
有人總結,這意味著寧德的產業發展將告別“遍地開花”的老路,通過做足產業鏈“后半篇文章”,盡可能拓寬產業發展空間。而究其原因,寧德前市委書記郭錫文曾指出,“寧德本就山多地少,就是要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盡可能向‘金娃娃’集中。”
延長“窗口期”?
對于寧德來說,這也是一個如何延長現有發展紅利的問題。
在擴大產能需求下,寧德時代再次向外尋找新的落腳點。寧德時代官網顯示,寧德時代已陸續在江蘇常州、廣東肇慶、四川宜賓、青海西寧等多地建立基地。而在常州、宜賓等地,還落地時代上汽、時代吉利等項目,為車企提供電池配套,這也對當地各方面要素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此相對的是寧德十分有限的土地面積。據2020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寧德城區面積僅107.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僅44.6平方公里,兩項指標均居于福建城市末位。
將項目引向區(市)縣是一種折中的解決方案。寧德當地官員接受采訪時曾提到,一種類似“飛地”模式的安排被采納——項目落地縣進行稅收入庫,入庫后錢再與寧德中心城區蕉城平分。
寧德市域總體發展格局圖 圖片來源:寧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
這也引來鄰市側目。
2019年,溫州市政代表團就曾組團訪問寧德。《溫州日報》在隨后發表的評論員文章中稱,寧德“這個溫州的近鄰”,“區位、空間、基礎條件無明顯優勢”,但“招大育強的魄力和成效令人油然生出‘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之感”。文章認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對寧德,溫州需要“敞開胸懷,虛心學習、用心交流、誠心合作”。
這背后是寧德和溫州多年的“恩怨情仇”。寧德首個步入千億的不銹鋼新材料產業,離不開當年溫州青山集團因環境限制而在寧德設立的青拓集團;而在寧德時代“崛起”同時,溫州也曾從上海引進威馬,但有分析文章稱,由于供應鏈本土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威馬難以提升溫州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眼下,溫州正在探索與寧德的進一步合作可能。去年,寧德時代&龍光新能源控制系統項目落戶溫州樂清市,建設集新能源充電、儲能控制系統為一體的高端制造業基地;今年初,溫州、寧德簽訂浙閩邊界政務服務一體化合作協議,被認為是推進浙南閩東合作發展區建設的重要一步。
寧德交通運輸網絡圖 圖片來源:圖片來源:寧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
另外一邊的福州同樣躍躍欲試。去年底,寧德時代到福州東南汽車城考察的新聞曾一度引起當地討論。在福州“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東南汽車城的規劃下,有關寧德時代落戶福州的猜想再度發酵。
在丁長發看來,寧德確實存在對外合作的必要,需要在當地市場需求下尋找機會。但無論如何,對于寧德這樣一座資源受限的城市來說,眼下的當務之急,仍是盡可能抓住鋰電新能源的風口期,盡可能發展。
記者|楊棄非編輯|劉艷美孫志成 王嘉琦 易啟江
校對|段煉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