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揭秘!冬奧會里的黑科技都來自這些學校
2022-02-23 07:50:12   來源:北京商報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克服低溫搭建臨時設施、讓工業遺址重新煥發生機……在精彩絕倫的北京冬奧會背后,離不開幕后工作人員和科研團隊的努力。冬奧會已落下帷幕,但其背后的“黑科技”力量仍值得關注。據了解,在冬奧會籌辦到舉辦的過程中,不少高校都在各自領域發揮技術優勢,用技術為冬奧助力。而為貫徹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這些科研成果將在冬奧會后繼續深耕探索和應用,推動各個領域的技術進步。

全程參與 多所高校展示科創能力

從開幕式到閉幕式,北京冬奧會向世界呈現出驚喜畫卷。同時,這場盛會也成為高校展現科技創新能力的最好機會。其中,北京理工大學在開幕式時打造了“虛擬開幕式”,在閉幕式上,學校計算機學院的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團隊又再次亮相“鳥巢”,研發出“冬奧會閉幕式仿真與排練系統”。

在視覺形象方面,以冬奧口號“一起向未來”為代表的專用漢字設計是本屆冬奧會視覺形象景觀的特色之一。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該字體的設計團隊是來自中央美術學院與北京大學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同時,中央美術學院師生還參與了北京2022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獎牌、動態圖標和頒獎服裝設計。

此外,北京電影學院聲音學院實時交互特效團隊,則參與了冬奧會開幕式《雪花》和《致敬人民》的視頻交互特效的制作。同時,北京電影學院的紀錄片團隊,還拍攝了志愿者服務工作的花絮,以及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的素材拍攝記錄工作。北京印刷學院的冬奧團隊成員參與了“立春”、“致敬人民”、“冰雪五環”、“運動員入場式”、“構建一朵雪花”、“點燃主火炬”環節的設計制作,用數字科技藝術講述中國的浪漫。

突破低溫 北建大攻克臨設搭建

在北京建筑大學承擔的冬奧系列研發項目中,“北京冬奧會臨時設施搭建與運維關鍵技術”無疑是最重磅的一項,據悉,這一項目屬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主要創新研發耐嚴寒、抗強風、低能耗、可循環的高性能臨時設施結構體系及其高效搭建關鍵技術。在本屆冬奧會期間,該項目的科技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延慶、崇禮賽區的10項冬奧臨時設施工程。

北京建筑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艷霞向記者介紹了項目的具體情況。據了解,該整體項目共有7所大學、1一家設計院和2家企業參與,并向下分為5個課題。張艷霞為子課題“耐寒周轉型高性能臨時設施支承架體試驗與技術標準編制”負責人。

“我們團隊主要是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節點低溫試驗,試驗原有架體的節點構造能不能適應新的低溫和大雪、大風條件;另一方面是做架體子結構的驗證工作,試驗材料和結構在極度低溫條件下的性能?!闭l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與張家口賽區均為山地嚴寒狀態地區。保證周轉型臨時性看臺、轉播塔等臨時設施的安全性能是賽事保障與安全運維的重要核心工作之一。由此,北京建筑大學團隊組織研發臨時設施支承架體低溫試驗技術,并開展臨時設施支承架體關鍵節點在零下40℃低溫條件下的試驗研究和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為冬奧會現場臨時設施結構安全提供了科技保障。

利用成果 發揮冬奧長尾效應

“通過這次冬奧會的實踐和評估,目前來看,我們形成的技術和產品還是比較可靠和安全的。”張艷霞表示,在冬奧會之后,團隊將進一步對這些成果和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最后要形成專業領域內的標準,比如支承架體的快速拆裝技術標準、周轉型的架體安裝質量怎么快速檢測等等。以后我們還會出一套標準圖集,主要是有關臨時設施關鍵節點和構造的標準圖。這些標準和圖集可以為將來的大型活動,比如體育賽事、展覽等做參考?!?/p>

在北京建筑大學之外,記者也從清華大學方面了解到,該校參與了“冬奧會首鋼賽區數字化生態創意設計研究與示范”項目,將工業遺址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結合,綜合打造出大尺度、低功耗、強體驗的園區。在內容主題方面,項目突出冬奧運動和工業遺產改造的主題,面向大眾打造數字化的科普體驗項目以及創新型的交互項目。并通過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戰略和技術創新,使其成為首鋼園區內的冬奧遺產。

而在本屆冬奧會結束后,首鋼滑雪大跳臺將成為世界首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臺場館,繼續保留比賽和訓練的功能,并向公眾開放,發揮好作為冬奧遺產的長尾效應。

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