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政策不斷出臺,創新平臺密集落地,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創新企業加快發展。截至2020年8月底,廣東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8萬家,居全國前列。
作為一家網絡遍布全球的國際性銀行,渣打銀行在中國經營歷史悠久。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不斷提速,渣打銀行已將大灣區列入該行的戰略發展重點,目前在區內6個城市設有近90家分支行。2021年初,渣打銀行為大灣區業務設立了五年目標,計劃五年后的年收入比2020年增長2倍。
近日,渣打銀行推出以“科技主音”為題的系列片第一集,對話“創新金融計劃”生態企業,聚焦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及未來機遇。
伴隨著大灣區內人才和技術資源的不斷積累,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充滿創新動力(310328),區內有逾2萬家高科技公司,聚集了中國20%的獨角獸公司,40%的國際專利申請都來自大灣區。
其中,作為一家身處大灣區的企業,行云集團成立于2015年,是中國領先的消費品數字供應鏈服務平臺,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維先生表示,企業在政策利好下,公司受到了眾多境內外投資機構的青睞,“這幾年來,我們一共拿了超過10億美金的投資。我覺得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會有極大的利好,包括政策、人才、外匯兌換等。”
創新金融賦能企業加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經濟創業和投資的熱土。針對新經濟企業的融資難題,渣打銀行已部署“創新金融計劃”,與風險評估部門共同制定對新經濟企業的支持計劃,持續聚焦科創、電商、醫療、企業服務等領域新興企業。
針對新經濟企業嶄新的商業模式,渣打銀行在企業發展初期提供“及時雨”,伴隨企業的成長壯大,通過審批的企業最高可獲得2000萬美元等值的純信用敞口額度。王維觀察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脈絡逐漸向高新科技轉移,“從原來的偏工業、制造等相對傳統的一些產業,在向高科技、元宇宙、高端制造、機器人、VR、乃至于電商這幾個方向在發展。”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家具備極強的挑戰精神,酷愛創新,“就算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我們也敢于往前沖。”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較高、經濟活力較強的區域,企業家創新精神尤為凸顯。“粵港澳大灣區所擁有的創新型企業和科研,包括一些前沿的科技,遠遠超過其他的區域。”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林遠棟表示十分樂觀,粵港澳大灣區如今正處于另一個黃金時代的開端,“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以及"9+2"城市發展戰略,這些城市非常互補。同時新政策也將激勵技術不斷涌現,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速度會比過去40年更快。”
渣打銀行與香港貿易發展局于2020年7月合作推出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 lndex),是市場首個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營商景氣的前瞻性季度調查,分析區內營商氣氛、以及跨城市、跨行業之間的協同效應,為企業大灣區營商發展提供支持。
金融科技助力跨境貿易新生態
近日《“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出臺,提出“推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支持B2B電子商務平臺加速金融、物流、倉儲、加工及設計等供應鏈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培育產業互聯網新業態。鼓勵工業電子商務平臺向數字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轉型。”
業內人士指出,出海數字供應鏈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得益于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角色和歷史沉淀,未來3-5年將是中國品牌出海的歷史性時間窗口。
“最近這兩年,我們發現中國的商品質量和一些品牌都開始崛起,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自己的系統,然后用這個系統鏈接零售商,從而使得海量的零售變得可能。我們在考慮,在海外也用我們的系統,幫助零售去鏈接零售終端和品牌兩端,去降低原來太多依靠人力去做的批發貿易生意。”王維表示。
2021年上海進博會期間,渣打中國與行云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結合各自業務專長,進一步加強在內地與香港以及海外市場的合作,以積極服務外貿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林遠棟看來,科技改變了世界,亦對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客戶需要的銀行服務也在大幅發生變化,所以我們銀行業必須加速跟上,將關注點聚焦在探索各種新想法和新科技上。”
面對全球供應鏈的重大變革,渣打銀行將持續加碼金融創新,為企業跨境出海提供良好支持,“以前都是用信用證方式進行的貿易,但現在主要是電子商務,(銀行)必須能以端到端數據的良好鏈接,在幾分之一秒內響應所有內容,這些都是我們在大力投資的領域。”林遠棟表示。
如需了解更多有關渣打銀行的信息,請登陸:www.sc.com/cn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