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2日電 題:從貨幣超發去向看此輪全球通脹演進
作者 管濤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
當前,全球通脹壓力是市場關注的重點之一。如何從流動性去向的角度看此輪全球通脹的演進?
央行貨幣投放后有三個去向,一是實體經濟,反映為通貨膨脹;二是金融市場,反映為資產價格上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去向,流向信貸市場變成“僵尸”企業貸款,這也是吸收流動性途徑之一。
首先,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是相關的。從歷史來看,很多國家出現通脹與貨幣超發有很大的關系。2021年以來的全球通脹也是一樣的。我們對美國、德國等17個主要經濟體CPI(消費者價格指數)指數和M2(廣義貨幣)做相關性分析發現,從2020年年初到2021年年底,除了中國、日本之外,在其他15個經濟體兩者都是比較強的正相關性,其中韓國、印尼、土耳其、阿根廷都是高度相關。
其次,金融市場是吸收流動性的一個主要場所。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上一次美聯儲放水沒有引發通脹的重要原因。美聯儲印鈔不等于M2高增長,因此大量的國債購買變成存款準備金,所以基礎貨幣增長很快,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增長很多,但是M2沒有快速增長。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資產價格上漲沒有直接反映在通脹里。在上一次美聯儲放水期間,無論股指漲幅還是股票市值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變動都變化較大。
最后,“僵尸”企業貸款也是吸收流動性的重要場所。這種情況下,央行發貨幣沒有帶來通貨膨脹,是因為流動性都沉淀下來了,貨幣流動速度極低。
用類似的分析框架也可以分析這一次美國通脹的演變,而且能夠解釋為什么2020年貨幣超發第一年沒有通脹,第二年通脹才起來。
首先,美聯儲放水放得更猛。這一次美聯儲擴表轉化M2增長的效率遠高于上一次。而且,考慮到上一次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在2019年半途而廢,這一次美聯儲的放水還要加上上次沒有回收的流動性,未來收水難度更高。
其次,為什么2020年沒看到通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2020年流動性驅動股市大漲,吸收了大量的流動性,從美國股市市值和GDP的比重來看,大部分比重的上漲都反映在2020年初到2021年一季度。通過股市吸收流動性在2020年比較突出,2021年二季度以后速度明顯減慢。這就能夠理解為什么美國通脹從2021年四月份開始持續爆表。
第三,美國金融市場吸收流動性的能力接近臨界點。美國股指還在漲,但主要靠龍頭股拉動,且已有明顯泡沫破滅前夕瘋狂投資的現象。過去如果有好的投資機會,這個投資機會資本化,能夠吸收流動性,可能會緩解通脹的壓力。但現在我們看到,只要有一個機會出來以后,各種熱錢馬上一擁而入,把價錢炒得非常高、非常離譜。
最后,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可能會加大全球通脹韌性。當前美聯儲既要控制物價上漲,又要避免扼殺經濟復蘇,還要避免刺破經濟泡沫。2022年以來美股已經出現調整,美債收益率向上,大宗商品價格仍是堅挺的,未來,大宗商品在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短缺、地緣政治沖突、能源轉型、極端氣候等可能因素的影響下,價格還可能上漲。如果美聯儲收水行動表現猶豫,大宗商品價格還維持長上漲周期,有可能會更多地向CPI傳導。(中新經緯APP)
(根據管濤在全球通脹與應對研討會暨《全球通脹與衰退》新書發布會上的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