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的深入,家長、學生的意見也會有所波動,教育生態的改善需要各方持續理解和努力。
“雙減”自2021年7月開始至今,在朝著“1年內有效減輕”的階段性目標有序推進。
3月2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發布《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對168.9萬個有效樣本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雙減”得到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群體的普遍贊同,其中學生贊同“雙減”政策的比例為96%。
報告梳理了“雙減”以來取得的多方面成效:學生作業負擔有效減輕,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滿意度高,學生居家學習活動內容發生積極改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初步建立等,也指出各地仍面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健全,教師工作壓力和負擔加重,家長教育期望值較高等挑戰。
“深入推進‘雙減’,不能停留在‘減量’上,而是要調整優化育人模式,統籌課堂教學和作業改革、課后服務,統籌校內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說。
“雙減”后發生的變化
《報告》顯示,學生對“雙減”政策的贊同度高于教師、家長。這可能與學生的有效減負有關,學生的有效減負突出表現在多個維度。
《報告》稱,學生作業負擔有效減輕。75.3%的學生感受到作業量比上學期減少,83.4%的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書面作業或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
學校作業設計質量明顯提高。減負是為了提質,提質才能促進減負。53.2%學生認為教師“能根據我的學習情況布置針對性的作業”,47.8%的學生認為“增加了需要動腦思考的作業”,45.9%的學生認為“增加了科學、體育、藝術類等活動作業”等。
“學生作業負擔減輕建立在作業設計質量提高的基礎之上,且形成了良性互動。”張志勇說。
《報告》顯示,課后服務總體滿意度較高。89.0%的學生對課后服務滿意,其中64.2%非常滿意;85.8%的學生參與了課后服務,超74%的學生每周參加5天課后服務。
減負之后,學生是不是更喜歡校園生活了,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反應是否正向?《報告》顯示,86.5%的學生喜歡學校學習生活。
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就是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有效減輕。83.5%的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63.3%的學生未參加非學科類培訓。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學生中,31.5%的家長認為孩子參加學科類培訓班的數量減少了。
將課余時間還給學生后,一方面,學生的睡眠時間增加,68.2%的家長認為孩子的睡眠時間明顯增加,小學平均睡眠時間為9.3小時,初中為8.5小時;另一方面,學生居家學習活動內容發生積極改變,75.5%的家長認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閱讀、運動、勞動、社會實踐總時間增加。
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有待健全
“雙減”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報告》顯示,校外培訓機構仍存在違規行為。一些地方學科類培訓仍然存在“提前學學科知識”“占用法定節假日、周末進行培訓”“打著非學科培訓的名義搞學科培訓”等問題;還存在非學科培訓盲目擴張、變相制造教育焦慮、價格虛高等現象。
在3月2日“雙減”成效調查座談會上,國家督學、北京開放大學校長褚宏啟說,“通過個別了解,有的家長選擇給孩子‘地下’一對一補課。”
“在改革初期,通過開展課后服務,把孩子留在學校里,從而擠壓參加校外培訓的空間,是合理必要的。”褚宏啟說。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2月25日發布的《“雙減”明白卡》指出,2022年將嚴厲打擊“線下轉線上”“眾籌私教”“一對一”“以非學科名義開展學科培訓”等違規行為,嚴管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防止出現新的培訓熱。
目前,校內普遍實現課后服務“5+2”全覆蓋,但《報告》指出,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健全。
12.7%的學校反映,課后服務教師補貼沒有經費保障,涉及73個縣(市區),占34.2%;19.5%的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未收到報酬;建立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學校,每課時課后服務津貼平均為57元,各省學校之間平均在24-86元之間;鄉村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來源于財政補助的比例不足20%。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2月15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稱,將督促尚未落實課后服務經費的地方逐縣逐校落實到位,切實保護好教師參與參加課后服務工作的積極性。
座談會上,北京市教科院豐臺學校校長張廣利介紹,該校是2014年才成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全校只有75名教師,卻開出了86種拓展型和個性化的社團課程,包括羽毛球、書法、電影賞析、英語話劇等。
“這要求每一名教師都必須是復合型人才。”張廣利說。
當然,其中也包括引進校外教育機構開設的課程,北京市教科院豐臺學校引進了5家非學科類校外機構,提供優質課后服務資源。
“引進校外資源與經費保障水平直接相關,北京市每個區、每所學校的經費保障力度并不均衡。學校引進的校外資源較少,我們鼓勵由本校教師提供課后服務,因為老師們更有敬業奉獻精神,也更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張廣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由于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要求提高,課后服務時間延長,教師工作壓力和負擔加重。
《報告》顯示,47.2%的教師每周純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60.3%的教師認為課后服務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師呼吁減輕非教學負擔。
在3月2日“雙減”成效調查座談會上,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李奕說,“北京在將近一年的‘雙減’實踐當中,廣大教師在快速變革中做出了巨大擔當,不僅在于他們身體、時間上的付出,更在于他們在知識能力和教育觀念上的自我革新和自我超越。”
一位不愿具名的小學校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實踐中,班主任和主課老師的工作時間較長,且由于崗位原因難以大尺度實行彈性工作制,希望除了依靠教師的奉獻精神支撐,能有減輕教師負擔的體制性辦法。”
《報告》建議,綜合施策全面減輕教師負擔,合理安排教師課堂教學和課后服務任務,通過購買服務、引進社區資源、強化志愿者服務等方式,增加課后服務校外資源供給比例,建立健全減輕教師非教學負擔長效機制等。
縮小校際教育資源差距
隨著“雙減”的深入,家長、學生的意見也會有所波動,教育生態的改善需要各方持續理解和努力,但也會階段性涌現不同的情緒。
國家督學、北京開放大學校長褚宏啟在座談會上介紹,比如有家長認為學生在校時間長會減少學生戶外活動,影響視力,還有社會聲音反映校外培訓機構的優質資源和教研能力被浪費等。他認為,深入推進“雙減”,需要加強政府和社會的多元協同治理。
《報告》顯示,50%以上的學生認為家長期望太高是學習壓力的最大來源;高收入與低收入兩端的家長參加校外培訓的占比高,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擔心孩子成績的比例高達93.7%;32.6%的家長為讓孩子上好學校常常感到很焦慮,30.2%的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職業學校。
對于“雙減”過程中逐漸顯現的問題,需要針對性解決。
比如,課后服務的質量,決定著能否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也影響廣大家長和學生對校外培訓的需求。
對此,《報告》建議,促進課后服務內容結構化升級。出臺課后服務課程指南,進一步強化學習困難學生的補習輔導、優秀學生的學科拓展學習和特長學生的創新創造教育,促進“三點半”前課堂教學與“三點半”后課后服務有效銜接。
褚宏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近年來,跨學科、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項目制學習正在得到推廣,課后服務給了探索項目制學習的良好契機。
張廣利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課后服務應該堅持自愿原則和個性化服務。“比如對于小學一、二年級的低齡學生,在校時間過長,會產生困、乏、餓等現實問題,所以要允許他們在5點半之前離校。”
隨著課后服務的成熟,或將出現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和質量的差距,甚至影響教育公平。
《報告》建議,大力縮小校際教育資源配置差距,盡快改變老百姓(603883)心目中“好學校”為稀缺資源的局面,辦好家門口的每所學校。
一方面,分好“蛋糕”,如加大優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深化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均衡配置到域內普通初中的辦法等,《報告》建議將優質師資均衡配置情況作為評價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做好“蛋糕”,通過實施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清單,提高區域內底部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盡快成為人民群眾身邊的“好學校”。
(作者:王峰 編輯:李博)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