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今年將減退稅約2.5萬億,專家:減退并舉,實施新稅費支持政策
2022-03-05 16:15:59   來源:新京報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訴記者,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支持企業紓困發展是穩住經濟大盤的根本,稅費政策支持是關鍵,從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中看,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

其中的“新”,體現在減稅與退稅并舉,不止減稅,還有退稅,且退稅與減稅的規模相當。從總的規模上看,2.5萬億的減退稅規模超過去年一倍,力度只增不減;從受益主體上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制造業、科技創新是減退稅重點。

“減退并舉”、規模相當,過去不能“減”的這次能“退”了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減稅與退稅并舉。

施正文告訴記者,在為企業減負部分,表述由“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變為“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是因為今年實施了減退并舉的新組合,“過去主要是減稅,現在不僅減還要退”。

對這項措施的用意,施正文解釋,減稅要先有稅,疫情下很多企業沒有利潤,不用繳稅,也就不存在減稅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明明減了很多稅了,但是有些時候企業還是覺得感受不到、獲得感不強的原因。

退稅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些企業現在沒有利潤,但在過去還有存量,這次將這些存量稅額留抵退稅,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問題,擴大稅費支持政策的受益面,很多過去沒有充分享受到的減稅降費紅利,企業這次也能享受到了。

同時,減退并舉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手段上,所謂“并舉”還體現在規模上,退稅達到1.5萬億元,超過了減稅的規模,可以說旗鼓相當,是真正把支持給了企業。

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制造業、科技創新是支持重點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安排,減稅部分,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并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范圍。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退稅部分,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重點支持制造業,全面解決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

施正文認為,這樣的安排體現了科學調控、精準調控的導向。組合式減稅不僅要看規模,而且要看方向,要將減退稅的發力點真正體現在今年經濟社會工作的發力點上,“不能不該減的減了,該減的卻沒減”。

從今年的發力點上看,施正文認為有三個面向,即面向廣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向制造業、面向科技創新。

他解釋,我國90%的市場主體都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涉及民生、就業。這些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發展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疫情之下面臨的困境更大。因此,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對保持市場穩定和就業有很大作用。

比如,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這就相當于只有5%的稅率了。”施正文說。

對制造業的扶持主要體現在退稅上,制造業可以說是我國經濟的基礎,穩定制造業對于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有重要意義。

此外,還有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報告提出,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達到100%。

施正文認為,這三個面向體現了我國政策兼顧短期和長遠,為小微企業和制造業紓困是解決當下的問題,但是長遠來看,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還是要依靠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實現創新驅動。

解讀

大規模減稅降費累計將超10萬億,減稅還有空間嗎?

按2.5萬億元的減退稅額計算,從2016年我國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以來,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將超過10萬億元。

當前,我國宏觀稅負(稅收占GDP的比重)已經降至15.1%,在世界上屬于較低水平,繼續減稅降費的空間還有多少?稅收缺口如何補齊?

施正文認為,看減稅降費的空間不能單一維度,去年我們減稅也很多,但是幫助了企業,就是涵養了稅源,新成立的市場主體增加的稅收達到幾萬億,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減稅降費政策支持了整體經濟的恢復發展,經濟實現更大發展,稅收自然就多了。

“這也就是跨周期調節的深意。”施正文表示,連續幾年減下去可能會對財政的可持續性帶來一些影響,但是經濟走出這段下行和低迷以后,未來經濟恢復增長就會“償還”,累計的財政赤字、債務等就會“還”回來了,這就是跨周期調節的道理。

“當然,我們也要高度重視減稅的空間和財政的風險。”施正文說,從今年的報告來看,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赤字率下調、新增專項債規模也沒有那么多,這就是考慮到了風險。

整體上看,施正文認為,從國際指標來看,我們的風險是可控的,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政策也還有空間,“這些年可能積累了一些問題,但都是短期的,不要怕短期”。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劉軍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