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楊志錦
編 輯丨周鵬峰
圖 源丨圖蟲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增強有效性。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就業優先政策要提質加力。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及時動用儲備政策工具,確保經濟平穩運行。
貨幣政策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
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貨幣政策將從總量和結構兩方面發力,推動今年新增信貸規模超20萬億。總量政策方面,考慮到經濟下行壓力,降準降息均有可能;結構性政策方面,貨幣政策將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
穩總量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當前,總需求不足問題仍是影響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為此,貨幣政策要繼續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民生銀行(600016)首席研究員溫彬稱。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總量功能”是指要適度提高信貸、社融及M2等總量金融指標增速,主要體現逆周期調控要求。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央行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9.95萬億元。最新數據則顯示,2022年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98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3944億元。
在擴大新增信貸規模的要求下,2022年新增貸款預計將超過20萬億。“1月,新增信貸和社融均創單月統計新高,社融增速已經觸底反彈,寬貨幣逐漸轉向寬信用,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溫彬表示。
M2和社融方面,央行在2月28日晚間發布的“關注兩會共話金融”專欄首篇文章《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中表示,2018年-2021年我國M2平均增速為9%,與同期名義GDP 8.3%平均增速大致相當,實現了M2和社融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穩住了“貨幣錨”,既保持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又避免了“大水漫灌”,有效防范了宏觀金融風險。
業界有時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宏觀杠桿率。當前者增速高于后者,意味著宏觀杠桿率將上升,2020年即是如此;而當前者增速低于后者,意味著宏觀杠桿率下降,2021年即是如此。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二者增速要基本匹配,意味著2022年宏觀杠桿率將保持大體穩定。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去年發表的《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一文指出,“基本匹配”不意味著“完全相等”。M2和社融增速可以根據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治理需要略高或略低于名義經濟增速,體現逆周期調節。此外,基本匹配是中長期概念,不是短期概念,體現在操作上,是按年度做到基本匹配,而不是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要匹配,以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市場機構認為,因為今年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實際操作中M2和社融增速可能會略高于名義GDP增速。“前期宏觀杠桿率的回落,為后續貨幣政策發力創造空間,言下之意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宏觀杠桿率在基本穩定的前期下,是可以適度上行的,以反映逆周期調控政策的發力。”華創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周冠南稱。
王青表示,考慮到當前的經濟運行態勢以及今年“5.5%左右”的增長目標,二季度貨幣政策仍有進一步實施降準降息的可能。降準是當前緩解銀行中長期流動性瓶頸,擴大新增貸款規模的重要政策工具,而MLF降息則是帶動LPR下調,進而“推動銀行降低實際貸款利率”的最有效手段。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減少收費,讓廣大市場主體切身感受到融資便利度提升、綜合融資成本實實在在下降。
優結構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貨幣政策是個總量政策,無法有效調整經濟結構,但近年來中國央行在結構性貨幣政策方面推陳出新:從抵押補充貸款PSL到央行票據互換(CBS),再到這兩年火熱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
“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的復雜環境,銀行貨幣創造服務實體經濟的意愿和能力容易受到約束,銀行體系流動性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出現梗阻。”央行副行長劉國強此前撰文表示,“此時,僅靠總量調節,不僅很難有效發揮作用,還容易帶來加劇資產價格泡沫等問題。只有調整好結構,才能實現更好的總量調節效果。”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也將貨幣政策的結構功能與總量功能并列,顯示出對結構性貨幣政策的重視。具體而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
央行前述文章指出,2021年貨幣政策促進了結構優化,即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小微、三農、綠色發展和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推出兩項支持小微企業的市場化工具,用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促進綠色減碳。
數據顯示,2022年1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19.7萬億元,為2018年初的2.4倍;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小微經營主體4813萬戶,是2018年末的2.3倍。
溫彬表示,去年央行創新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出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專項再貸款,部署了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的后續安排。在此基礎上,今后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主體迫切需求等情況下,更多形式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望出臺實施。
伍超明表示,預計拓寬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支持領域是一個長期趨勢。為實現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任務,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創新力度和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因此,民營企業、制造業等需要長期支持的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都是重點支持對象,需要直達實體政策工具的支持。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黃菁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