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盛松成:我國有條件實現5.5%經濟增長目標 3%的CPI漲幅可為經濟刺激政策留下足夠空間
2022-03-11 10:58:34   來源:財聯社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財聯社(上海,記者 徐川)訊,把脈今年的經濟走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近日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在底部區間運行,預計二季度經濟企穩、下半年回升,如果政策有效落實,企穩回升的時間還可能提前。我國完全有條件實現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5.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盛松成認為,今年我國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而在財政政策節奏前置的情況下,貨幣政策也會予以適當配合、靠前發力,為市場提供充裕的流動性。

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或沖破5.4%

盛松成指出,今年將是我國的“基建大年”,基建投資將成為今年穩增長的重要抓手,鑒于基建投資的可控性較強,因此可在較短時間內推動經濟企穩、改善市場預期。

“今年GDP若要實現同比5.5%的增速,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基建增速至少應提高至5.4%以上。”盛松成認為,我國基建有較大發展空間,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僅有發達國家的20%至30%,且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村人均公共設施投入僅為城鎮的1/5左右。

在盛松成看來,“我國基建投資資金較為充裕”。2022年1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情況顯示,財政部已提前下達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7880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3280億元,專項債務限額14600億元。

盛松成同時表示,“房地產調控不會再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不會再通過房地產大幅拉動經濟增長,但目前房地產領域合理的資金需求正在得到滿足,房地產投資的下行趨勢也有望得到遏制”。

在他看來,當前我國房地產調控的主要目標有三個:一是防風險,即防止房企之間的風險傳染,以及房地產向金融的風險擴散;二是滿足剛性和改善性需求;三是保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發展,以防拖累經濟。老舊小區改造等存量市場將是帶動房地產開發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領域。

央行利潤上繳體現出財政政策的發力節奏

近日,人民銀行通知指出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事實上,央行利潤上繳財政是慣例。疫情之后,我國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暫停上繳利潤,以應不時之需。”盛松成解讀稱,這也是預留的政策空間措施之一,體現出財政政策的發力節奏。盡管今年的財政赤字率略有下降,但財政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并未減弱。

此外,盛松成認為,今年我國的信貸增速將有所提高,但貨幣政策不會搞“大水漫灌”。由于融資需求是影響信貸增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其他經濟政策配合,修復和擴大我國實體經濟的總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目標為3%左右。在盛松成看來,3%左右的通脹目標會為經濟刺激政策留下足夠空間。“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上行或傳導至CPI,帶來一定的通脹壓力,但總體可控。歸因于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國供給充足、產業鏈完備、輸入性通脹影響有限”。

盛松成進一步表示,無論是根據以往經驗還是從目前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看,我國都會盡快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縮短經濟“筑底”的時間,尤其要改善市場預期,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積極性。

海外央行政策收緊對我國影響有限

盛松成認為,海外地緣沖突會導致全球資本加快回流至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新興市場造成不利影響,但對我國資本外流的影響在逐漸減弱。相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相對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將成為外資流入我國的重要支撐。

今年2月,中美利差一度收窄至70bp以內,但近期又走闊反彈至100bp左右。在盛松成看來,與疫情以來250bp的高位相比,已大幅收窄,美聯儲加息短期內對我國政策實施產生的影響有限。

展望今年的出口情況,盛松成認為,今年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供應鏈恢復是大概率事件,出口預期轉弱。“預計今年,尤其是下半年,我國貿易順差可能不會像去年那么大”。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