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對話北大國發院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經濟模式轉型,金融模式應跟著轉
2022-03-13 06:59:1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微信號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兩會”期間議國是,頂尖學者抒灼見。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情形下,金融體系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3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下稱“NBD”)記者對話北京大學國發院副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他指出,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是結構性的,諸如結構上的不平衡等等。他還指出,經濟模式在轉型,金融模式亦應跟著轉過來。

“如果將來有條件,我當然支持辦民營銀行,我們國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也包括在金融領域里應有更多的非公有制金融機構,這本身就是一個成熟、健康的金融市場的重要表現。”黃益平說。

圖片來源:北大國發院官網

我國銀行數量多,但也有結構不平衡問題

NBD:民營銀行設立堅持“成熟一家,批準一家”,但在前兩年增至19家后至今未有新的設立,存量的40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在陸續合并。請問您認為當前我國銀行供給是否充分?

黃益平:從數量來說是很充分的,我們的金融體系規模非常大,在國際上都算很大,廣義地看我們的銀行體系、我們的資本市場,在全世界都排前列。我覺得從量上來說沒有問題,問題是結構上的,這方面最為突出,就是對中小企業、創新企業的服務,以及普惠金融還不足。所以,簡單來說就是總量上很多,但結構上不平衡的問題也不少。

NBD:“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困擾實體經濟發展的難題,而老百姓(603883)的普遍認知是金融業高收入。請問您認為要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體系是否需要進一步優化?

黃益平:當然需要進一步優化,我們經濟模式在轉型,金融模式也要跟著轉過來,但至于說是不是銀行賺了太多還是太少,這個很難直觀評價。但要看到,我們的銀行在全世界排得上號,可利潤率和回報率與其規模并不相配。

我們銀行的員工收入要從國際上比的話肯定是不高的。金融跟實體經濟的關系這個問題全世界都存在,不僅僅在中國。

有一名學者做過研究,發現金融高管的平均收入與制造業的平均收入之間對比存在一個大的周期波動,在市場開放的過程中,比例會越來越高;但在發生大危機后,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下結論,而是應該更多地去關注,我們是不是有更多的競爭來提供更好的服務,尤其是通過一些創新和改革來更好地為我們實體經濟提供服務。

數字化時代,有一些銀行兼并是好現象

NBD:您如何看待現在銀行間的兼并重組?另外,如何看待發展中的民營銀行?

黃益平:在數字化時代,現在有一些銀行兼并,我覺得是好的現象。

因為現在面臨一個問題,一批特別大的銀行,一批數字金融機構,會使得那些小銀行將來面對的困難越來越大。比如,一家農商行或者信用社也可以數字化,但沒有資金、數據。因此,規模小的銀行,參與競爭其實很難。

一些西方國家,銀行業進出比較活躍。而我們國家,一個客觀事實是銀行很難倒閉。這個前提下將來怎么辦?我覺得適當的兼并,也可能是一個方向。

如果將來有條件,我當然支持辦民營銀行。我們國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也包括在金融領域里應該有更多的非公有制金融機構,這本身就是一個成熟、健康的金融市場的重要表現。但并不是說,銀行越多一定競爭越充分。

記者|張壽林

編輯|廖丹 盧祥勇 杜恒峰

校對|程鵬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