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社論丨企業應以國際化的要求耕耘市場,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發展
2022-03-22 06:01:0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中國企業應在開放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現代化管理水平與國際市場意識,首先要在國內尊重消費者、敬畏市場,提高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

俄烏沖突之后,一些跨國公司重新評估它們在俄羅斯的業務,一些公司已經決定暫停在該國的業務,而其他公司則決定完全撤出。這些公司大部分是為個人生活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這些西方品牌主要集中在消費品領域。比如食品行業的雀巢、可口可樂、聯合利華等,石化行業的英國石油公司、Equinor、美孚、殼牌等,汽車行業的福特、通用、寶馬、大眾等,物流行業的FedEx、UPS,以及各大化妝品品牌、各國航空公司等等,主要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以及娛樂等。

西方國家除了掌握以SWIFT、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為代表的全球金融體系,以微軟、英特爾、蘋果、谷歌等為代表的高科技信息產業之外,其跨國公司也主導著全球各國日常消費和服務的市場,構成了強大的軟實力,通過這些商品和服務向世界傳播西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對中國的企業而言,不僅要在高科技領域加大發展力度,也要在傳統行業努力。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要素和依靠力量。對于企業而言,我們要堅定創新,努力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發展。

目前,中國在消費品領域仍需要構建更多的國際著名品牌。海爾、聯想等公司國際化主要通過并購海外品牌實現。中國制造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為國際品牌代工,以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知名商品仍待增加。近些年,在手機、無人機、電動汽車等領域中國公司開始了全球化進程,并有所斬獲,但在食品飲料、服裝、零售、娛樂、日化等領域,需要進一步實現品牌的集中度效應。

這可能因為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與西方文化主導的全球市場有很大差異,所以體現在主要滿足國內需求的中國商品在國際化時會面臨一定的挑戰。與此同時,跨國公司擁有對全球市場研究與創新能力的歷史積累,體現在其強大的競爭力以及難以撼動的市場地位,這讓中國企業在傳統消費品領域挑戰它們會更加艱難。也因此,比較國際化的中國公司大部分存在于新興產業領域,如通信電子、無人機等技術迭代比較快的行業。

跨國公司品牌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經濟規模全球第二,貿易規模全球第一,但總量轉化為力量則仍需要誕生更多的國際品牌,否則,規模很難在市場發揮軟實力。中國在傳統產業領域是制造和消費大國,有充足能力為品牌提供生產和市場保障。但是,商品受到國際市場歡迎并不是因為來自某個國家,而是創新性的商品本身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和偏好。

商品本身具有技術和文化雙重屬性,我們的文化在國際化過程中面臨一定的認知難題,因此,目前走向世界的企業主要以科技行業為主。但是,中國文化本身并非是商品推廣的主要障礙,而是企業文化過于本土化造成的后果。比如一些中國企業不愿將錢花在品牌塑造、市場研究、產品創新等方面,更別說面向世界市場的研究,而是專注于節省成本和低級營銷,現在有通過自動化節省成本以及直播營銷的趨勢。這種不愿意,也沒有耐心投資市場研究與品牌塑造、產品創新的企業文化,是阻礙中國商品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

跨國公司深度控制全球產業鏈、全球貿易、全球投資、全球資源并且是創新的源泉,是技術貿易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這也是他們強大的體現。與跨國公司相比,整體來看中國企業在管理水平、標準體系、國際意識等方面仍有差距,現代化水平仍待進一步提高。

中國正在建設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環境倒逼企業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中國企業也應該在開放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現代化管理水平與國際市場意識,首先要在國內尊重消費者、敬畏市場,提高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以國際化的要求耕耘國內市場,并在日益成熟的前提下走向世界。

關鍵詞: 跨國公司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