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頭條 >
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大幅反彈到7.5% 供需兩方面均超市場預期
2022-03-22 16:06:08   來源:金證研 微信號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1-2月經濟數據公布,投資、消費、工業生產等各項數據全面好于預期,引發對全年宏觀政策轉向的討論.但具體分析經濟數據超預期的真實原因,會發現目前我國經濟形勢仍然嚴峻,經濟數據“高增長”并不對應經濟發展“高質量”。2022年穩增長的政策仍需要也一定會持續發力。

3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2月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明顯反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大幅反彈到7.5%(前值4.3%),供需兩方面均全面超出市場一致預期。其中,需求端的固定資產投資(制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和地產開發投資等)增速同比達到了12.2%,不僅大幅高于去年全年4.9%的增速,而且相比去年12月份單月2.6%的增速更是反彈了將近10%。我們應如何理解超預期的經濟數據?后續穩增長的方向是否會發生變化?

一、1-2月經濟數據超預期的真實原因

(1) 低基數效應

可以注意到,2020年一季度由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我國經濟活動大面積中斷,經濟損失嚴重,因此統計得到的經濟數據數據有所失真。使用多年平均增長率(2020年公布值、2021年兩年平均、2022年三年平均)可以反映更加真實的經濟情況。

具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平穩增長小幅抬升,2022年前2個月三年平均累計同比4.57%,上期(2021年12月)為3.9%。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完成額經調整后分別為4.37%和0.96%,上期分別為5.36%和0.65%,相較于公布值(20.9%和8.1%)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2)部分因素拉動作用

從制造業投資的驅動因素可以發現,20.9%的增速背后是高新技術行業(專用設備、鐵路船舶航空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等)的超30%的增長,其他傳統行業增速相對較低。行業間的結構性分化問題逐漸凸顯,且預計這一差距將伴隨著碳中和與智能制造等國家戰略愈演愈烈。

(3)高增長背后或許并非高質量

一些高增長數據背后或許存在爭議。

例如,雖然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經過季節調整后反彈強勁,但是1-2月金融數據中居民中長期貸款的表現并不太好。此外,1-2月份各線城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都全面惡化,也與當前的全國數據不一致。這可能意味著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在1-2月顯著改善這一數據的質量并不高。

再如,房地產投資的增長1-2月也顯著改善,甚至名義值經過季節調整已經超過了2021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本輪地產增長頂峰的水平。考慮到當前大量地產企業存在現金流困難、甚至出現違約的風險,地產投資是否真是如此強勁反彈存在一定爭議。

二、2022年仍需“穩增長”政策發力

從當前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是否全面反彈仍需要更多證據支持。基建投資持續改善而制造業投資處于較高水平可能還是有一定依據的——畢竟政府發力穩增長的決心和努力以及較高的工業企業盈利水平有利于基建和制造業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定調下1-2月基建提速符合市場預期。但是地產和消費的需求是否有當前數據顯示的那么好可能有待于進一步探究,特別是地產投資和銷售。此外,中國的工業生產回升的速度可能也存在不確定性。

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政府工作報告也多次提及“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注重宏觀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因此,從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健性來看,全年政策主線并不會因為超預期的宏觀數據而發生變化,目前經濟形勢仍然嚴峻,仍然面臨較大的穩增長壓力,疫情擴散更是加大了穩增長的必要性,“穩增長”仍然是2022年宏觀政策主線。

去年三四季度布局的基建項目或許已有部分前期需求逐漸釋放,但基建投資環比仍弱于季節性,落地建設情況仍待改善。在5.5%左右的經濟增幅目標背景下,穩增長的關鍵性凸顯,基建板塊作為投資端的重要組成部分,仍需為經濟穩增長持續輸送動力。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金證研。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