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由證券時報社主辦、長江證券(000783)協辦的“迎接復蘇,布局未來”——第八屆中國“金長江”私募基金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伍戈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從目前居民提前還款、企業端投資遲滯以及政府財政約束來看,折射出疫情3年以來各種資產負債表的受損,這是疫后經濟修復不可回避的現實。“我們不否認修復過程中經濟趨勢性的抬升,但抬升的強度與兩方面因素息息相關:一是取決于未來增量政策的力度;二是取決于資產負債表受損的滯后影響。”
伍戈表示,與防疫政策優化后的其他國家比較,中國總體處在相對溫和偏弱的位置。今年上半年社融增速擴張,這對權益市場有一定支撐,但下半年可能收斂。短期經濟未必能回到疫前,但市場利率將和今年經濟環比增速的窄幅波動息息相關。
通過分析對比世界各國近兩年的經濟走勢,伍戈認為,防疫政策優化之后經濟會經歷快速復蘇的階段,各個國家不管采取多少積極財政政策,在疫情結束后的一個季度左右經濟復蘇都是積極向上的,但兩個季度之后,各個國家或經濟體的修復動能會產生顯著差異。
伍戈揭示,這個差異的產生從全球樣本數據來看,主要與該國居民或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受損情況有關,如果受損較為嚴重,則總體修復彈性偏弱,如果受損不嚴重,總體修復的彈性以及可持續性將更好。
對于消費意愿或轉暖,伍戈認為,諸多亞洲經濟體如韓國、日本以及新加坡,他們的平均消費傾向還遠遠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客觀上來說,完全轉暖至疫情前可能需要一年的耐心和信心。
從總結的維度來看,伍戈分析,疫情結束后中國經濟受三股力量引領:一是自發反彈的力量,即疫情結束之后一個季度所看到的很多復蘇現象,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沒有必然的聯系,這是基于居民自發人性釋放的反彈;二是政策的力量,從世界各國來看,這些國家雖然經濟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但是支撐經濟和刺激經濟最強的時候已經過去,或許中國也有類似的特征,至少在二季度政策大興調研之風來看,我國還處于政策觀察期,并不處于政策加碼期;三是無法量化的力量效應——“疤痕效應”,即居民或企業資產負債表前期受損需要一定的時間恢復元氣,這種內生性動能并不是靠某種政策刺激就能夠實現的。
“我們確確實實在經濟復蘇的軌道上,也迎來了久違的復蘇。但是,聰明的市場投資者更在意的是節奏、斜率和彈性”,伍戈總結道,影響彈性的因素包括疫情后復蘇受居民企業資產負債表受損需要修復時間、居民高儲蓄轉換為投資消費也需要信心進一步提振,以及疫情期間遭遇重挫的地產行業仍處于溫和修復過程中等等。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復蘇和增長,伍戈認為,在今年一季度經濟迅速環比抬升后,環比增速最快的時候可能會過去。二季度經濟的同比增速依然會亮眼,但是環比的動能可能會收斂,而且今年二季度還處于政策的觀察期。預計今年三季度環比增速可能會有一個下探過程,第四季度則可能會有所企穩。(胡飛軍)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