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生活 >
銀行間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的金融改革有什么意義?人民銀行連續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積極作用是什么? 全球簡訊
2023-06-13 10:45:52   來源:財報分析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銀行間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的金融改革有什么意義?

(1)銀行間市場的發展為形成完整的市場化的基準收益率曲線奠定了基礎。

銀行間拆借市場和回購市場利率已成為短期金融產品定價的重要參照指標,銀行間市場國債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收益率也為中長期利率產品定價提供了參照系。

(2)銀行間市場成為實施貨幣政策間接調控的重要場所。

1998 年以來,依托于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公開市場業務已經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日常 性操作的最重要工具。市場交易主體對貨幣政策信號的靈敏度不斷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更加順暢市場化是實現中國利率改革目標的關鍵。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思路是“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

人民銀行連續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積極作用是什么?

(1)使貸款利率更好地覆蓋風險溢價。風險溢價直接關系到解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部分小企業經營狀況不穩,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對小企業的貸款風險相對較大。貸款定價限制的逐步放開使貸款利率能夠反映貸款風險狀況,更好地覆蓋風險溢價,從而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多地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2)在金融生態逐步改善的過程中,使金融機構有能力利用利息收入彌補貸款損失。金融生態即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社會信用體系、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改革的進展和銀企關系等諸多方面。金融生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貸款風險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中國金融生態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將是一個歷時相當長的過程。因此,對貸款風險溢價的覆蓋需求也是長期客觀存在的,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能夠使貸款利率覆蓋貸款風險,使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能從利息收入中彌補。

(3)能夠培養中國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特別是2006 年過渡期結束后,金融業的競爭將大大加劇。特別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人民幣業務的全面開放將使其面臨若干挑戰,其中商業銀行是否具有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是主要挑戰之一。由于中國利率長期處于管制狀態,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比較薄弱,而且沒有積累這方面的保險和系統性數據,包括分類的企業違約率狀況及其產生原因的數據。逐步擴大13利率浮動區間,可以培養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提高其管理資產負債的能力,使其逐步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

(4)實現宏觀調控中的“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優化資源配置,對于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來說,就是要求依據企業財務狀況和風險狀況貸款定價有所不同。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后,金融機構對不同風險的客戶群進行分析和把握,在此之上,實現對貸款及其價格的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也實現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目標。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