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駐相城區首席記者 袁雪
土地資源緊缺是城市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如何更為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有效提升土地的畝產效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向上生長,探索“工業上樓”,是相城找到的以產業升級為目標,以創新為驅動,從研發到孵化,從試生產到產業化的良性發展路徑。
“工業上樓”是指企業在高層樓房中進行工業生產、研發、設計的產業新空間模式,是對工業用地的深度激活。
規劃先行、政策扶持、強化載體建設、優化服務配套……相城區正通過“軟硬兼施”,逐個掃清制約企業“上樓”的難點,在土地集約利用中,打開城市工業新空間,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樓”在哪兒?“向天借地”化解產業空間難題
沿著S228一路向北抵達繡谷路,在道路北側的一片產業研發片區里,一個地上10層和地下1層的未來工場格外醒目。
在這個占地僅16.4畝的未來工場里,既有生產車間,又有研發辦公和配套空間。投用不到一年,就已入駐簽約企業17家,入駐率超50%。啟動當年實現銷售額3705萬元;今年1至4月,實現銷售額1.95億元。
短短幾個月,16.4畝土地上的銷售額就實現了數倍增長,今年全年預計稅收3000萬元,這是近年來黃橋街道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工業用地減量增容,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后,迎來的看得見的成果。
讓工業用地“立起來”,是破解土地資源稀缺的必由之路。向天空要空間,相城正全速推進“工業上樓”,黃橋未來工場正是相城區18個“工業上樓”項目之一。當前,相城區已建項目6個,在建項目9個,擬建項目3個,累計地塊面積1075.1畝,建筑面積207.4萬平方米,計劃投資總額超百億元。
當前,相城正計劃逐步構建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產業為主導,以智能車聯網產業為特色的“4+1”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和“一帶四園十一區”的產業空間分布,其中,“一帶”即相城區先進制造業產業創新帶,“四園”即望亭太湖臨空科創產業園、黃埭先進材料成果轉化產業園、漕湖(蘇相合作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北橋(經開區)-渭塘智能車聯網產業園。
如今,在傳統重工業轉型區域、新建工業用地、產業園、研發片區的周邊,都能看到“工業上樓”的身影。不僅如此,相城還將目光投向了行政區毗鄰地帶的“邊角料”土地上。
在京杭大運河邊,已有20多年的新華工業園是望亭首個鎮級工業園,去年下半年,望亭鎮啟動對新華工業園的提檔升級,對大運河兩岸的企業展開專項淘汰清理行動。
昔日傳統作坊即將跨越成為未來工場,其中蘊含著相城先進制造業的澎湃動能。聚焦金龍片區和新華工業園畝均5萬元以下的低效企業,相城區已清理企業32家、提升49家,釋放廠房4萬平方米。國資項目原鳳凰金具地塊,擬打造面向未來的工業產業園,預計10月啟動建設。
“我們通過國資引導開發、工業地產介入、企業自建等方式,也支持多種資本合作,一同推動‘工業上樓’。”相城區工信局局長董亞琦介紹。
誰能“上樓”?高新技術企業找到最優生產空間
“工業上樓”,顧名思義就是將工廠搬到樓上。“樓層越高,產品運送越費勁,倉儲環節是個難題。”“生產設備個個都很重,上樓安全嗎?”……“工業上樓”并非隨意之舉,也不是隨便誰都可以。
位于相城的蘇州創鑫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從事光纖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光伏、醫療等新興行業領域,企業年產值超10億元。
為進一步擴大產能,近期,企業投資建設了兩期擴建項目,其中二期項目地上10層、地下2層,總建筑面積超7萬平方米,容積率達4.4。
“為了確保能夠實現‘工業上樓’,我們在工程設計階段就采取了必要的方案優化。比如,針對多層無塵室運輸的問題,我們專門設計了層間物料提升機,解決了樓層間、無塵室內外交換的問題。”蘇州創鑫激光負責人介紹,在設計上,企業還預留了自動運輸系統自動控制條件,為未來進一步實現樓層間自動物料運輸打下基礎。
據了解,企業二期項目預計明年3月竣工,達產后能夠年產連續光纖激光器1.5萬臺、直接半導體激光器1.2萬臺、準連續光纖激光器0.8萬臺,預計增加年產值近4億元。
相較于需要大規模、重體量運作的重工業,輕工業對工廠廠房荷載、運輸空間的要求不那么高,具備“工業上樓”的條件。
“工業上樓”占地少,但是為滿足企業上樓生產在承重、運輸等方面的需要,向上造樓的成本會明顯增高,因此,輕型生產、高科技低耗能、產能大、利潤率高的高端制造業是最優選。
以黃橋未來工場為例,這里將為新一代電子信息、工業設計、先進材料、衛星導航服務等高端產業提供科技孵化、研發制造、產業加速器等功能,旨在打造超億元稅收綜合性樓宇。
“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紡織服裝等類型的輕工業,是最適合‘上樓’的。對相城而言,智能車聯網、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的相關企業,就可以通過利用這樣的工業空間,降低用地成本,實現集聚效應,完成小試、中試以及小批量量產。”董亞琦說。
今年,相城出臺高端制造業招引三年行動計劃,將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優勢領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同時,加強存量企業優服務促轉型,扶持一批創新型企業上樓發展。
還缺什么?優化服務精準匹配需求提升新勢能
城市空間形態的創新與突破,不僅僅是載體建設、產業招商等“硬功底”,更是完善的服務設施配套等“軟實力”,從而擁有對內凝聚、對外吸引的核心競爭力。
規劃設計先行,早在2019年相城區進行項目簽約時,ESR蘇相現代產業園就已清晰地定位為高端裝備廠區,作為相城工業上樓、集約用地的代表項目,建筑容積率超4.0。
日前,ESR蘇相現代產業園竣工交付。建筑整體為4層,每層挑高10米,3排獨立廠房以中間的連廊相連接,且設置了15至25噸的行車牛角,運送生產設備的卡車、物流貨車可在廠房上下穿梭。
為了滿足各類企業對生產設備的要求,產業園的一層承重能達到每平方米3噸,二層以上也能達到每平方米2.5噸,這意味著中型生產設備也能上樓,讓空中機械廠房成為現實。
車間內部還配置了早期抑制快速響應噴淋系統、空氣采樣系統、機械排煙系統、金剛砂地面、LED照明、快速提升門等設施設備,能夠讓企業實現“拎包入駐”。
“我們在設計階段,就已經想企業所想,盡可能地完善服務設施。”ESR蘇相現代產業園負責人介紹,目前,生產設備較大的制造業企業可布局在1至2層,且一層企業還具備了地面承重局部改造的條件,以便滿足某些特殊工藝或設備對于地面承重的要求,定制化與通用型并行的模式,為上樓企業免除了后顧之憂;樓上則可入駐其他配套產業,“一棟樓就是一條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產業形態正加速形成。
“工業上樓”不是簡單的一“上”了之,高品質的產業空間,也絕不僅僅是創造優質的生產空間,更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空間布局。
人才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為優秀人才提供宜居、宜創、宜業的高品質環境必不可少。以黃橋未來工場所在的黃橋街道為例,街道持續推出多個人才公寓項目,設置了多品類公寓戶型,且可“拎包入住”,還提供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管家等服務,優質的生活環境促進了高端人才的聚集。
擁有天然水鄉生態的黃橋,還以綠為底,構建以產業研發片區為中心,南北濕地、西園東城的空間布局;青苔國際工業設計村項目則著力建設一個文旅融合、配套齊全的特色空間。
大力提升工業產業園綜合服務水平,持續探索“工業上樓”模式應用,未來,相城區將圍繞“工業上樓”進一步前瞻布局規劃、優化基礎設施、梳理供需清單、精準匹配需求,通過政策引導和試點示范,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積極打造面向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優質空間,在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中闖新路、開新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